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人假:授,给予
D.命出,将戮之引: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至于此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世宗为麟趾学士 是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弗从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糜鹿
D.乃代之仪署而行悟已往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秋声赋》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张岱《闰中秋》
下面对加点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子夜读书正 B.悚然而听之惊惧的样子
C.烟霏云敛云雾消散 D.仿虎丘故事旧例

对下列句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时为阴②会各友于蕺山亭
③初淅沥以萧飒④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B.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C.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D.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2)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王何必曰利必:必然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何以利吾国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①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②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③复发邪!”舒曰:“古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处仲:王敦的字。②平子:王澄的字。③疢(chèn):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其忠亮重:敬重
B.事觉,来谢:感谢
C.种菜自赡:供养
D.以强弱陵:欺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宗庾廞尝酒忤澄遣掐其鼻
B.汝辈敢妄动卿欲
C.留屯沌口逆折舒
D.舜置敢谏鼓古狂也直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古之狂也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太守乐凯言于敦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卿欲何言渺渺兮予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舒年幼时拜师求学,学习的时间不长,但粗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要旨;乡里人和宗族人都认为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B.郭舒认为,自己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导致使君王澄失败而逃,于是以不忍渡江为由,谢绝了王澄带自己东下的要求。
C.郭舒在王澄的手下曾先后担任领军校尉、别驾、顺阳太守;后来又受到王敦的征召,历任参军、从事中郎及梁州刺史等职。
D.王敦的手下强占了武昌百姓的菜地,引起百姓的不满,后来王敦让手下退还了土地,人们知道原委后,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疑 误 视 听 夺 人 私 地 以 强 陵 弱 晏 子 称 君 曰 其 可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是 以 舒 等 不 敢 不 言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2)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下面一段文字是出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
请用“/”将其断句。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上述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

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32分,选择题每题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也久矣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圣人无常
C.吾而师之乃大惊,问所
D.其闻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无惑也难矣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于其身也,耻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C.耻学师不拘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马之千里者 B.学于余
C.不拘于时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面句子对课文《师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将那些童子之师和“传其道解其惑者”形成对比,认为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这一现象,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文言文翻译。(9分,每题3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