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南宋定都杭州(临安),实为中国古都变迁的一个重要转变。明代学者顾起元说:“南宋建都,首建康,次临安。然尝据当时事势衡之,欲取中原,进取淮颍,故宜坐建康以便经略,故李纲请高宗去越而幸建康。至欲立宗庙社稷,稍图安居,则在高宗时,建康’不如临安之巩固矣。”而且临安“而地号膏腴,财富所辏。”
(3)读《唐宋都城变迁示意图》,指出唐宋时期都城变迁的方向。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南宋定都临安的因素。
(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进一步繁荣。简要说明当时城市发展的情况,分析城市发展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何影响?(5)
材料三: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英国专栏作家)干德利《中国的今昔》一书出版于1895年
材料四: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仆地①皆置不理,惟掩鼻过之而已。可见有司②之失败,富室之无良,何怪乎外人轻侮也。况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
注释:①仆地:倒地。②有司:指负有相关责任的机构或部门。
(5)从当时中外人士的这些描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辟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应当成为和平的使者,关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近某市举办“二战及战后和平与战争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最高时达到94%以上。从1942年4月起,中国先后为盟国提供了10多个机场。中国给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农、矿产品;给美国提供7.4785亿美元的桐油、锡矿和钨矿等;给英国提供1.148亿多英镑的农、矿产品。中国还派出远征军,直接参加了缅印对日作战。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展览二:我们不屈不绕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展览三: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以下是展览图片节选:
展览四:展望未来,关注和平
图一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图二 联合国总部大厦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
作为解说员,请你参照图片向参观者叙述人类争取渴望和平的行动。要求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100个。
时代进人21世纪,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不断增强, 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作为解说员,请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材料二:左图这幅漫画刊登在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一一列宁依据材料一提供的图示,回答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漫画中怪兽和猎物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幅漫画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列宁指的两个大国分别是那两个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后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
后最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简要分析其原因。
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 “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三 “在皇帝(拿破仑)的庇护下,新贵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权,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
——《拿破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恩格斯为何说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是“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梯也尔所言“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材料三中的“新贵名流”是指哪些人?在“皇帝的庇护下”,“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