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年腊月二十五(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袁世凯通电全国:“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咨文参议院:“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甚。”2月15日,南京参议院举行总统选举会,以十七票(全票)补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在通告袁世凯的电文中称他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材料二 袁世凯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推动了很多新的现代化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些新鲜事物有深刻的信念。也就是说,他能创办很多具有现代色彩的新生事物,并不是因为他内心产生了与这些新事物匹配的理念,而是这些新生事物可以化解所遇到的危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他始终是现代化的追求者,而不是引领者。
袁世凯最大的政治错误是恢复帝制,这个错误如此巨大,几乎抵消了他所有的功绩和美德。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呢?一是对于现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缺乏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念,二是他自身传统的文化基因顽强地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袁世凯与中国现代化的“假晶”现象》
(1)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结合材料一所述,你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是否合法?依据是什么(5分)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袁世凯复辟的“传统的文化基因”有哪些?4分)
(3) 概括材料二对袁世凯的评价?(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是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
三国时期,田地的占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国家所有,多以屯田的形式进行经营;一类为私人占有,多集中在世族门阀的手中。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已有,大量的屯田客沦为私家的农奴……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一、占田制……《晋书·食货志》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二、户调制——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三、品官占田荫客制……《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贵贱占田。”……“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衣食客和佃客……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晋武帝司马炎……制定的不少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
(1)根据材料,概括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武帝户调式改革的作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建欧洲大家庭的第一步必定是法德之间的伙伴关系。……我无意为亿万欧洲民众制定一个具体计划,他们渴望享有伟大的罗斯福总统所说的四大自由,并按照体现在《大西洋宪章》中的诸原则来生活。……伟大的英国、英联邦、强大的美国以及我所企盼的苏维埃俄国必定是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而且必定支持它拥有生存和荣耀的权利。
材料二
统一的欧洲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根据某项计划来完成,而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建设,其中第一步……必须结束法德两国之间长期的敌对状态。……联合生产将不加区别和无一例外地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世界……这样,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必不可少的利益融合将迅速而顺利地实现。它可能在因被野蛮分割而长期彼此敌对的国家之间孕育出一个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共同体。
回答:两则材料分别出自1946年英国丘吉尔和1950年法国舒曼的演讲。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则材料的作者并简要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述严谨,史实正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章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国 别 |
花 |
果 |
重 要 原 因 |
德意志 |
宗教哲学 |
① |
罗马天主教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
西班牙 葡萄牙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地的竞争 |
(一)近海宜商业 (二)宗教及爱冒险的民族性 ② |
法兰西 |
政治哲学 |
法国革命 |
略 |
第十章 欧洲与世界
(19世纪下半期)亚洲的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日本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其二,印度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其三,中国彷徨于上述两条歧路之间,另去创造一个道路,却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
——据陈衡哲《西洋史》改编
材料二:维新派从西方那里借取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向顽固思想和只学西方技艺、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论调,展开激烈的批判。终于在1898 年发生了戊戌变法。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改编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一章表中①处的填空,并在②处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其他原因。
(2)联系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判断并说明法兰西的“政治哲学”在欧美是否只结出“法国革命”这一“果”。(只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
(3)结合维新变法并参考材料二,请您论证中国“另去创造一个道路,却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这一观点。
中外历史上,棉花的种植与棉布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棉纺织工艺的革新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但是到了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迅速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
材料二:英国议会于1721年颁布了《印花布法案》,禁止包括来自印度、中国等地的棉布进口,但并不禁止棉花进口。19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逐渐废除各领域的商品进口禁令,并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1853年,英国纺织业供应世界棉布需求量的45%,它所消费的棉花则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等地。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改编
(1)中英历史上都有对棉纺织技术革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请各举一人并写出其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棉布进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