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此后封建统治者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请回答:
(1)历代统治者采用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开明国家的首领 ……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人们已经感觉到,和平、富饶、公共幸福统治着我们,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伏尔泰眼中的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对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加以阐释。
材料三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
——黄相怀 李向军《“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3)请结合近代中英两国的民主制度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国家形象取决于国家实力,又与内政外交相关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像蚂蚁一样没有个性,也像蚂蚁一样繁忙。男女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一律都是蓝布衫、宽袍长裤,甚至连面貌表情都没有什么差别。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通商失败后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让西方对中国充满了马可·波罗式的想象,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想象陡然从田园牧歌变成了“一部恐怖小说”。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形象”在西方剧烈摇摆 >》
材料三不管如何,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现实。而当下,最热门的议题已经不是G8问题,而是中美形成G2的可能性。2005年,几乎所有欧美最知名的媒体纷赴中国,做专题报道,掀起“中国热”。
——《南方周末<西方媒体的60年中国故事>》
(1)材料一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人的?请从材料一的某一角度,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历史开始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和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西方对中国的不同态度。材料一、二对中国的态度(评价)有何局限性?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促使“中国热”掀起的中国故事(因素)。
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时(宋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美】乔纳森·斯彭斯
材料二当我扬帆启航,我以为世界是圆的,然而到了真印度,却满眼都是Americans,电话中心讲的英语都是美国口音,软件公司更把美国商业技巧学到了家。哥伦布向国王与王后报告说,世界是圆的,并且以这个发现而名垂青史。而我回到美国时,只是悄悄地和我的太太分享了我的发现。我悄悄地在她耳边说:“亲爱的!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在“1.0”( 1492—18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在“2.0” ( 1800—2000年),推动力来自企业,在“3.0”( 2000年后),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直接进行全球合作,也能参与全球竞逐,利器即是软件,是各式各样的电脑程序,加上全球光纤网络的问世,使天涯若比邻。
——【美】托马斯·弗里曼《世界是平的》
(1)材料一中“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指的是什么思想?运用所学知识从工业企业、行政管理等方面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
(2)据材料推断最先证明地球是“圆的”和“平的”是哪两个国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
(3)分析材料三“天涯若比邻”的原因。
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近代)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材料二: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对全球化,材料一弗兰克持什么观点? 并结合近代欧洲相关史实分析作者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你认为这一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某同学在探讨以“宪政建设”为主题的问题时,得出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宪政建设中也贯穿着各种势力的妥协”的结论。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选举”即“选贤举能”。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列举三个近代欧美国家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献及确立的政体。
中国古代有哪些“选举”制度?(4分)中国古代“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有何根本性差别?(4分)
(2)英国“光荣革命”是妥协的典型,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 在“光荣革命”和辛亥革命中,各种政治势力是如何实现妥协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对“宪政建设”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