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70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 |
B.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
D.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
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我要感
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欧洲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回了玉米 | D.哥伦布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A.电影 | B.电视 | C.报纸 | D.广播 |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
辛亥革命后,一款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它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创作于20世纪初的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臂高肩耸目无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噶叭一声人急避,后边来了……车。”请问,该交通工具是
A.人力车 | B.自行车 | C.汽车 | D.电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