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整齐 |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
D.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
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全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读书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
翻译下列句子
(1)溪周之,非桥不通。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毁谤弭:消除 |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济:渡过 |
C.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期:满,一周年 |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审:清楚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A.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
C.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
D.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
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说他能合于天而乘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项脊轩志》)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完璧归赵请:请允许我 |
B.秦贪,负其强负:凭借 |
C.逆强秦之欢逆:背叛 |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谢:道歉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C.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归璧于赵 |
D.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强秦与弱赵“欺诈”和“反欺诈”的矛盾斗争中,突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
B.蔺相如用“璧有瑕”之言,略施小计,将璧收回;碎璧之举,虚张声势,实为保璧;提出“斋戒五日”和“舍相如广成传”两个条件,用缓兵之计,为“归璧”赢得时间。 |
C.蔺相如引赵国群臣之言,旁敲侧击,指斥秦王无信;又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指责秦王无理。 |
D.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段文字的特点之一,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表现出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
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
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纳正确的是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南取百越之地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以愚黔首⑤以弱天下之民⑥天下云合而响应
A.①/②⑥/③④⑤ | B.①⑥/②③⑤/④ |
C.①④/②⑤/③⑥ | D.①②④/③⑥/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B.焚百家之言聚之咸阳 |
C.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云合而响应 |
D.践华为城斩木为兵 |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命(于)下吏 | B.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
C.(才能)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 D.(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表明始皇继承前几代的基础,然后文段采用了排比句式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震四海的局面。 |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说明始皇对内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金人十二”写其弱民政策,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 |
C.选段中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
D.“天下已定”总结上文,“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自以为”讽刺始皇的妄想,表明在贾谊看来“愚民”、“弱民”和镇压政策非败不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节选自《师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而师之以……为师 |
B.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
C.愚益愚愚蠢的人 |
D.小学而大遗抛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 |
B.惑而不从师从师而问焉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句子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吾师道也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
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反而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 |
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
B.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打算。 |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日。 |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去:离开。 |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B.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
D.伺者因此觉知因厚赂单于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单于壮其节 |
B.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C.衡因上疏陈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毕礼而归之 |
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果地震陇西求使可报秦者 |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师不必贤于弟子 |
D.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非我也兵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作《二京赋》;“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敢;这些都能表现张衡“才高于世”。 |
B.张衡“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说明他具有不慕荣利、超尘拔俗的高洁品格。 |
C.《思玄赋》的由来,再现张衡心思缜密、小心谨慎;出任河间相进与奸党斗争,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其致理”则表现他政绩卓然。 |
D.本文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以记叙为主,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绝少使用形容词,这就不能充分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