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释】篑(kuì),土筐。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领略过大海的人很难再对其他水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也难以被别的观点左右。 |
B.孟子提醒为学之人,要学习大海的波澜壮阔;不能事无大小,巨细无遗,像日月之光那样连细小的缝隙都要照到。 |
C.孟子以流水“不盈科不行”为喻,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
D.孔子用堆土成山的比喻告诉我们,无论道德、学问或事业追求上,是进是止,关键都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或环境。 |
请指出上述两个语段蕴含的有关学习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宗礼,字立之。少贫力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宗礼往问学焉。淳祜四年,举进士。调邵武军判官,入为国子正,迁太学博士、国于监丞,转秘书省著作佐郎。入对,言火不循轨①。帝以星变为忧,宗礼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兼考功郎官,迁尚左郎官兼右司。时丁大全擅国柄,以言为讳。宗礼叹曰:“此可一日居平!”陛对,言:“愿为宗杜大计,毋但为仓廪府库之小计,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愿四通入选以来正人,毋但旁蹊曲迳以引贪浊.”拜太常少卿,迁秘书监。以监察御史虞虑言追②两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度宗即位,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俭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规白宫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献者必诛。’以《诗》进讲,固奏:“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权札部侍鄙兼给事中。进读《孝宗圣训》,因奏:“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赏善罚恶为尤谨。”宗礼言:“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谨也。”
迁礼部侍郎,以老乞退,帝曰:“岂朕不足与有为耶?”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再辞。逾年,依旧职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疏奏:“国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坠而加绥定,人心来尝不可回也。”卒官,遗表上,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文定。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
[注]①火不循轨;火星不遵循轨道.②追:追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丁大全擅国柄擅;专权 |
B.左右之言利者必斥斥:斥责 |
C.信不可不谨也谨:慎重 |
D.因其未坠而加绥定绥:安抚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陈宗礼“委婉讽谏”的一组是
①此可一日居乎②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③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④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⑤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曰天意⑥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③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宗礼年轻时家中贫困,刻苦读书,在袁甫任江东提点刑狱的时候,陈宗礼曾前往向他讨教学问。 |
B.陈宗礼有两次被免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监察御史虞虑的弹劾,第二次是因为起居舍人曹孝庆的弹劾。 |
C.陈宗礼有两次辞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升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他借口年老乞求退职,不过没有被皇帝批准。 |
D.陈宗礼从淳祐四年考中进士后便调任邵武军判官。此后一直居于官位,最后也是在任上去世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2)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摩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戚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考量隐括隐括:审度,查核 |
B.更用驴辇更:复,再 |
C.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原:推究,考察 |
D.悉驱群胡妻子内之内:接纳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括”是审度,查核的意思,与前面“考量”组合,意为考察测算。 |
B.古汉语中,妻和子合称妻子;现代妻子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中国古时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多以拙荆或内人来称呼。 |
C.“原”是宽恕、原谅之意,和后面的诸胡搭配,意为原谅了胡人。 |
D.“大将军”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以后历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或较高的称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邓训是东汉官员邓禹的六儿子,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但他不喜欢文学,因此常常被父亲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
B.邓训心系百姓,治理有方。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
C.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羌人迷吾的儿子迷唐为父报仇心切,欲胁迫小月氏胡人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键时刻,邓训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并敞开家门,放胡人进城,派重兵保护。 |
D.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并为之立祠。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文言实词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2) 因人之力而敝之()
(3)郑既知亡矣 ()
(4)卒起不意 ()
(5)被八创 ()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7)顾计不知所出耳()
(8) 唯大王命之( )
(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10)将军岂有意乎?( )
(11)以乱易整 ( )
(12) 邑万家 ()
课外文言文阅读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①黥②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虔;人名。 ②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既具,未布,既:已经 |
B.令行于民期年,期年:满一年 |
C.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给:供给 |
D.太子君嗣也嗣:继承人 |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B.荆轲知太子丹不忍。 |
C.于是太子犯法。 | D.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怪之,莫敢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阅读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下列句子加线的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以……为怪 |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 |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怖:惧怕 |
下列句子加线的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太子闻之,驰往——辍耕之垄上 |
B.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焉用亡郑以陪邻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所以不成者,以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