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邵大业,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元年,授湖北黄陂知县。初到官,投讼牒者纷至,不移晷,决遣立尽。吏人一见问姓名,后无不识,众莫敢弄以事。有兄弟争产讼,皆颁白,貌相类。令以镜镜面,问曰:“类乎?”曰:“类。”则进与为家人语曰:“吾新丧弟,独不得如尔两人白首相保也。”二人感动罢去。蛟水坏城,拯溺哺饥,完堤岸,民得免患。总督以其名上闻,会父忧去。服阕授河南禹州知州调睢州频涝请粜请赈民以免患浚惠济河以俸钱更直擢江南苏州知府。松江盗狱久不决,株连瘐毙者众,奉檄鞫治。见群犯皆断胫折踝,蹙然曰:“尔等亦人子,迫饥寒至此,犹诬连非罪人,何益于尔?”有盗幡然曰:“官以人类待我,我不忍欺。”狱辞立具。
寻摄布政使事,大吏交章荐。十六年,高宗南巡,御舟左右挽行,名“虾须纤”。大业语从臣,除道增纤必病民,非所以宣上德意,遂改单纤。然大业卒因左迁。
寻授河南开封知府,属县封丘民被控侵占田亩,及勘丈,非侵占,而亩浮于额。大业考志乘,河南赋则,自明万历改并,中地十亩,作上地七亩;下地十亩,作上地三亩。上官以昔为下则,今则膏腴,议加赋。大业曰:“此河冲淤积,百姓以坟墓田庐所易之微利也。今日为退滩淤地,异日即可为沙压水冲。冬春播种,夏秋之收获不可知。上年河决,屋宇未尽葺,流亡未尽复,遽增岁额,何以堪?”旋从部议试种三年,次年果没入水,乃止。
大业所至以劝学为务,因黄陂二程子祠建义学,葺睢州洛学书院,集诸生亲为之师焉。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父忧去丧事 |
B.松江盗狱久不决监牢 |
C.大业考志乘史书 |
D.屋宇未尽葺修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则进与为家人语曰②今则膏腴 |
B.①总督以其名上闻②百姓以坟墓田庐所易之微利也 |
C.①何益于尔②遽增岁额,何以堪 |
D.①然大业卒因左迁②因黄陂二程子祠建义学 |
下列句子中,所省略的成分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众莫敢弄以事。 | B.则进与为家人语曰。 |
C.大吏交章荐。 | D.次年果没入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湖北黄陂有一对兄弟争夺家产,知县邵大业巧妙引导他们顾念珍视手足之情,使兄弟大受感动,撤销官司。以情动人,片言解纷,颇有特色。 |
B.松江县有一件积案,有很多人被株连,不少人死在狱中,活着的也都腿断骨折。邵大业审理该案,对罪犯以人相待,晓之以理,得以顺利结案。 |
C.乾隆皇帝南巡,乘坐的大船用“虾须纤”,由纤夫在两岸拉着行进,邵大业认为要宣扬皇上的恩德,不宜加重百姓负担,于是就改成单向拉纤。 |
D.上级官员要提高黄河滩田地的赋税,邵大业表示不同意;有关部门决定让百姓试种三年,第二年河水就把滩地淹没了,于是停止试种的做法。 |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
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
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
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己欲达而达人达::通达,行得通。 |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贫贱。 |
C.吾闻秦、楚构兵:构兵:交战 |
D.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通“旨”,意旨、意向 |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
B.吾其被发左衽矣我将言其不利也 |
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先生将何之 |
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鸡鸣而起 |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看做是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
D.孟子认为,“人臣”、“人子”、“人弟”心怀私利去伺候“其君”、“其父”、“其兄”,那么天下必然灭亡。 |
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⑥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而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注】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②无违:不要违背礼节。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④御:驾驭马车。⑤孟孙:指孟懿子。⑥鲜:少。在第二则语段中孔子为什么一再强调孝道?请简要概括。
在第一则语段中孔子列举“生”“死”两件事要阐述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清僧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八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还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卸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①。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属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②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①【兰若】即寺庙。 ②【俾】,动词,使,把。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遇到) |
B.众谓新瘳,未应远涉(病愈) |
C.吾师曩已物化(刚刚) |
D.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拜访) |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是
A.不异之乎其再生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
B.厮仆还问之山东长清县,知之否? |
C.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
D.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
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长清僧因为意外去世,借富家子打猎坠马而亡的机会托身富家公子,得以重生。 |
B.长清僧虽然托身为富家公子,却始终保持当僧人时的生活习惯和信条,静心打坐,不吃荤,不近妻妾。 |
C.因为长清僧魂魄未散,所以公子不需要别人带路,就能直抵寺院,并由寺僧带路去看自己的坟墓。 |
D.托身公子的长清僧一回到寺庙就不再回到自己托身的故绅家,任凭夫人多次哀请也绝不改变心意。 |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
(2)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奔还(奔:逃跑) |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委:托付) |
D.王翦坚壁不与战(壁:墙) |
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①入两壁,杀七都尉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最初也取得节节胜利,但战事深入后走向失败,秦王意识到原先的错误,向王翦认错,重新取用了王翦。 |
B.王翦尽管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这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
C.此次秦楚之战规模大,秦王让王翦率领了将近一半的秦兵来攻打楚国,而为了迎战,楚国更是出动了所有全国的兵力。 |
D.王翦实事求是,重视敌人,做事谨慎,讲究策略,运用闭门不出,等楚军松懈后再主动出击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