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是20世纪80年代南京城市图,图20是1500年前南京城市图。阅读图19和图20和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9 图20
资料1:
梁都之时(图20所示),城中28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方山北),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钟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其各津渡处大致都是市场区。
资料2: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级行政中心。该城市地处中纬度,1月平均气温为2℃,7月平均气温为28℃,年降水量为1031毫米。气温适度,降水适中。
资料3:
随着近代修筑港口、制造船舶技术的发展,使水流条件复杂的长江沿岸可建筑港口,大型船舶也可抵住长江风浪,在长江港口停靠。
(1)读图20,梁都时南京城市选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读图20和资料1,梁都时南京城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方位),图20中能够反映出影响其商业区分布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19和资料3中可以看出,与梁都时南京城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城区在古城的基础上向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发展。导致这种变化的区位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2008年元月20日8时北半球(大致位于40°N-60°N,90°E-120°W)海洋与陆地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
(1)A地气压名称是,B地气压名称是。
(2)此时C地吹________风,D地吹________风。
(3)A地中心气流作________运动,常出现________天气。
(4)A地地面空气快速移到C地,地面缺乏森林草原,会出现自然灾害。
(5)ABCD四地冬春经常形成这种气压分布。因此,对于C地防御自然灾害最现实的措施。
图①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②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 | B.④——乙 | C.⑥——丁 | D.⑦——丙 |
(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 ;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 季。
(3)图中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气候类型④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4)若该图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是著名的 渔场,形成原因是
。
读世界略图回答以下问题。
(1)比较②④两地气候类型
②地 |
④地 |
|
气候类型 |
||
特点 |
||
分布规律 |
(2)在①②③④⑤五地气候中受洋流影响最明显的是 地。影响①地和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②地常年盛行 风,该地的盛行风是 (填字母)
A.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
B.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副热带高气压带 |
C.由副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
D.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
(4)与③地比较,①地海陆间水循环活跃,表现在 、 等主要环节上。
(5)④地被称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其形成原因是 。(6)在上图的右侧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阅读材料,回答(1)~(4)题。
(1)出现上述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异常,近一段时间以来,西南_______气流和北方_____空气一直持续在我国_______________一线以南,造成了半个多月之久的低温、雨雪、冻害天气过程。同时,2007年8月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形成的“______________”现象也成为此次灾害性天气的另一大诱因。
(2)雪灾发生后,除了前期做好防寒保暖、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等工作外,随着气温升高,后期大量积雪融化,还应预防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3)发生在湖南省内的雪灾,可直接影响我国南北向________、_______铁路线、东西向________、_______等铁路线、公路线的顺利通行,给春运带来极大压力。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赴湖南,考察抗冰救灾工作。
(4)试举例说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雪灾防治和救助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