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去看京剧演出 |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背离了
A.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C.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 B.轻徭薄赋 | C.民贵君轻 | D.崇尚节俭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 B.井田制的推行 |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宗法制的衰落 |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