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某细菌质粒上的标记基因如下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情况也不同,外源基因在质粒中可插入的位置有a、b、c点。某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对其插入的位点进行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 |
实验现象 |
实验推论 |
|
| |
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
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
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 |
| A |
能生长 |
能生长 |
a |
| B |
不能生长 |
能生长 |
b |
| C |
能生长 |
不能生长 |
C |
| D |
不能生长 |
不能生长 |
C |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
|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
|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 |
|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
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 A.种内互助 化学信息 | B.种内互助 行为信息 |
| C.种间互助 化学信息 | D.种内互助 物理信息 |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分析与相关原理不符的是( )。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
| 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
|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
|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
某同学做过如下的实验:①②③④⑤⑥为六个空白琼脂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
| B.若将①和⑤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则二者生长趋势相同 |
| C.由此实验可知,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现象,并且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有关 |
| D.若将①和②均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放置①的胚芽鞘弯曲角度更大 |
如图甲表示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图乙表示几种激素对茎段生长的影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图甲中的a表示促进,b表示抑制 |
| B.图乙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 |
| C.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无法完成生长素的合成 |
| D.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