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在民国初年开始经商,并投资于纺织业,他的企业在早期发展的非常迅速。请问唐氏家族在民国初年(1912年——1919年)能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国民党统治后期,唐氏家族的发展困难重重,请问在民国末年唐氏家族的发展遇到困境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党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正确与否,关系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三 1927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阶级,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阶级;只有一部分属于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反动知识界,是革命的敌人;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包括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小资产阶级,它与半无产阶级一样,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材料四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规定:“凡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为其中办事人员,取得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称为职员。职员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凡有专门技能或专门知识的知识分子,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从事脑力劳动,取得高额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例如工程师、教授、专家等,称为高级职员,其阶级成分与一般职员同。”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材料五 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材料六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事实,认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站在了工人阶级立场上,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在思想上有了根本的变化,成为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进程》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 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 (8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
(4)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材料三到材料六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依据各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及产生的作用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易中天著《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 1885年,华盛顿纪念碑完工。建碑的188块砌石由国内外政府、团体和个人捐赠。其中一块砌石上写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尚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谓人杰矣哉!”这段文字是当时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华盛顿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主要史实。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华盛顿的?请概括指出(不得摘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英国可以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全球通史》
材料二(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为了避免冒犯日本人,措词很谨慎。它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三《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1)结合材料一,田中认为必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的理由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了强烈不满,其原因是什么?概述《开罗宣言》这一规定的意义。
材料一梁启超将变法的过程描述为康有为由布衣而卿相的个人发迹史,将清政府陆续推行的新政缩减至康有为主导的“百日维新”,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将政变的原因约化为主维新的光绪和主守旧的慈禧之间的帝后党争。这些观点在现行的叙述中演变为: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构成的维新派是当时唯一的进步力量,康有为的思想是变法的主导思想,他多年奔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于1898年推行了短暂的新政。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某班组成了三个兴趣小组对这两个派别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结果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
(1)材料一中梁启超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梁启超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试简要说明之。
(2)材料二中的三个结论,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简要论证。
第一组 |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第二组 |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第三组 |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