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从唐山的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1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帝国主义把掠夺中国的铁路摆在突出的地位……日本《朝日新闻》公然叫嚷“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它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纵于铁道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生死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凡地方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之民,皆我俎上之肉”……
《新编中国通史》第三册
材料四: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有良好的回报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六卷
请回答:
(1)为什么中国商人要修建这条铁路?
(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他未能将方案付诸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4)2006年,孙中山当年的高原铁路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你知道这一步是什么?
进步思想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本题共10分)
(1)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表格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每空1分,4分)
思想理论 |
代表人物 |
历史贡献 |
A |
孟德斯鸠 |
美国人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
B |
指导了法国大革命 |
三民主义 |
孙中山 |
C |
民主科学 |
D |
指导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2)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提到:“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形成的理论名称和取得的实践成就。
(3)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孔子举行的隆重祀典,以下为曲阜祭孔大典祭文节选:·····复礼兴乐,欲挽狂澜。己立立人,孝弟唯先。修齐治平,悦迩来远。游说列国,不惧厄难。杏坛论学,大同是盼。······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提倡和宣传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各国政府都重视经济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我向你们,也像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人均分配收入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32元 |
1979年 |
132 300斤 |
800斤 |
200元 |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新政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有什么特点?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广州的经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过安州一处对外通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总量的3%左右。
①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材料二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旅居南洋归侨陈启源在广州地区南海简村创建继昌隆缫丝厂。这是我国第一家商办近代化胡器(外国机器)缫丝厂。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此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此类企业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1979年,中央确定对两省(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③材料三中的“重大的决策”是什么?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读图
①上图取材于《天仙配》故事。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是什么?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
②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的原因。分析西方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简述19世纪70年代以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三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摘自《渴望生活在宋朝》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
(4)宫崎市定受到哪些史学范式(史观)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