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清传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③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雠:出售②蚩:傻,无知③翦翦:小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善药居:储存 |
B.冀速已冀:希望 |
C.相属于户属:嘱咐 |
D.执其道不废执:坚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市人以其异以勇气闻于诸侯 |
B.不害清之为富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C.一不得直,则怫然怒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D.炎而附,寒而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清是个很高明的医生,山区水乡的百姓都来找他治病,他开的药方使患者很快康复,因而深受人们赞誉。 |
B.宋清的经营决不急功近利,而是注重自己的声誉和形象。他与人为善,不图回报,四十年如一日。 |
C.宋清始终坚持“居善药”,在经营中坚持药品质量第一。不管是现钱交易,还是用欠条求药,都给与好药。 |
D.在本文中,柳宗元选取了几件小事,重点叙述宋清经营的过程,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氏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②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③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④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⑤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⑥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⑦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属潮守放编置人移吉阳军,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 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⑧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胜非去位会:恰逢 | B.浚初求去 去:前往 |
C.怅余生之无几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 D.天下闻而悲之而:表顺承 |
下列的理解和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
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
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
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
(2)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
(3)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最突出的治国才能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平?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白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夫强秦之暴亟矣亟:急切 | B.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纾:解除 |
C.余所诛者诛:铲除 | D.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说:劝说 |
下列各组句子,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其势弱于秦 |
B.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D.内则幸姬,外则邻国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
作者认为信陵君有哪些“罪”?细读后两节回答。(可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照玄上人诗集序
(明)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 。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①职废,于是夸毗戚施②之徒,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惽惽怓怓③,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③。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太师:古代乐官之长。②夸毗(pí)戚施:比喻谄谀献媚的小人③惛(mǐn)惛怓怓(náo):惛,糊涂;怓:吵闹。③梧槚(jiǎ):梧桐与山楸,比喻人才。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县:通“悬”,陡峭 |
B.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验:考察 |
C.流而至于宋流:流传 |
D.故为序其端焉端:原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每见于言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B.悉以诗将其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定轻重于众人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D.有伯乐而后识马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A.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
B.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
C.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
D.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
译文:
(2)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橇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隶属 |
C.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朝着,面向 |
D.项王身被十余创被: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B.①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不忍杀之,以赐公 |
C.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D.①愿为诸君快战②吾为若德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 |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东城,部下剩下二十八骑。 |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持短兵器与汉军接战,斩二将,杀数十百人,叱退汉军数里。 |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江,最后自刎而死。 |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文后小题。 (共36分)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①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②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 ①颓然:恭顺的样子。②王母:曾祖母王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竞以谷帛遗之遗:赠送。 |
B.骏于是表之表:表彰。 |
C.优诏遂其高志遂:成全 |
D.冏奇之奇:认为奇异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②事王母以孝闻 |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
D.①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②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为奉养曾祖母王氏,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他的孝顺也为张宣子所赞赏。 |
B.刘殷刚成年,就广泛地学习。阅读文章诗赋,精通经史;他性情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
C.征南将军羊祜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同郡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庸人的见识,但竟佩服刘殷的孝心和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
D.适逢乱世,刘殷多次放弃为官,但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刘殷应召到任,后又调任新兴太守,政绩突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⑵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
⑶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