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英国和法国早期对于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利,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实证明国联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美国对于组建联合国特别积极,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把战时的友好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以维护世界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国联成立于何时,其宗旨是什么。
(2)请列举材料一中所说的该组织“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的具体史实。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及对该机构的主要规定。
(4)为什么说“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
“中体西用”
清末一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说到:“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请回答:(1)以上的材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有哪些?(写出数字符号)
(2)“中体西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3)该思想家对“中体西用”持什么态度?
国事抉择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决策者,公元前127年,需要进行一项重大决策,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决策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请回答:(1)请在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初年,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在实行何种地方行政制度问题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个主张实行分封制,一个主张实行郡县制。对此,)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司马迁:“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史汜·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手表序》
材料三:(晁错)说上日:“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嗣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灵王刘濞列传》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分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英国,必稍自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是怎样认识地方行政制度建设问题的?基于此种认识,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对此,司马迁持何态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西汉初年为何义实行分封制,建立于国?
(3)晁错和主父偃在解决王国问题上的建议有何不同?
(4)两汉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创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明治维新1868年《五条誓文》
材料二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第二,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则下情成通……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为什么?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苟子·议兵》
材料三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