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律,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按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的250年——也就是在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张维迎《应该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材料三 1956年—2006年中国GDP增长情况表
材料四 有人在对反经济全球化时这样说:“美国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为手段,以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保证自身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获得者。”龙永图说:如果我们只是一般性的参加世界经济,那不遵守世界规则也可以,就像担着菜篮卖小菜的那种小贩,尽管市场就在那里,你也可以不进入市场,可以不遵守工商部门的规则,看到工商管理干部来了就赶快跑。但如果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想把生意做大,卖肉、卖鸡、卖菜,你就要进入市场,要成为市场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得在市场里建一个铺面,就得遵守市场的规则,甚至还得与工商部门建立好关系。而且这个时候你不按照规则办事也不行,跑也跑不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张维迎说:中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未来国际社会有好多游戏规则需要中国参与制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市场经济,然后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亚当·斯密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的什么政策?在他看来,该政策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人类“在0.01%的时间里”创造了“97%的财富”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1956年—2006年中国GDP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后三十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4)材料四中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立足点是什么?结合龙永图和张维迎的观点,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在新世纪之初做了哪些努力?
科技革命使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些国家结合自身条件,抓住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晚期,德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德国政府出面鼓励"技术接收",1886年到1890年间,德国六大公司购买了948项英国专利。德国依靠高度合理化的生产体制,将世界市场上合成工业的垄断权从英国人手里夺得。在国家的支持下,德国银行向本国公司提供大量资金,使它们能够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好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德国正是依靠一种新的体制和社会机构,推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概括上引材料所述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概述一战前、二战后法国与外国结盟的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以两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进步。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宝,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之资,器用之本。
材料二:夫以战为主者,锁国之策;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策。以国家大计言之,欲与发展雄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之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之又何待耶。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四: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合适宜。
——以上材料均引自《日本政治史》
回答:
(1)对比材料一、二、三指出,材料二比材料一的进步之处、材料三对材料二的继承和发展。
(2)材料四是对待外国文明在方法论上的主张是什么?这对日本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中国近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阶段。
请回答:
下列人物分别是上述的哪一阶段代表?其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以此为指导的主要活动分别是什么?概述其影响。
人物图片 |
阶段 |
核心思想 |
主要活动、影响 |
![]() 魏源 |
|||
![]() 李鸿章 |
|||
![]() 康有为 |
|||
![]() 李大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