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科学家在土壤中发现了某种细菌能制造对昆虫有毒的蛋白质,当时许多人就想把编码这一蛋白质的基因(抗虫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以降低昆虫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首次培育出抗虫玉米新品种。下图为这一转基因玉米的主要培育过程。
(1)获得特定目的基因的途径除了从该细菌中直接分离抗虫基因外,还可以 。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时必须用 酶和 酶。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有 等,而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例如,应具 以便进行筛选。
(2)由转基因玉米细胞经过 形成愈伤组织,而愈伤组织的形成应调节细胞生长素和 激素的比例为 (=1或>1或<1),然后再经过 发育成胚状体和试管苗。
用玉米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式:
实验1:将切除的胚芽鞘尖端放置于琼脂块上(图1),移去尖端后,将琼脂切成体积相等的若干个方块,将方块不对称地放在除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实验保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12h,每个胚芽鞘弯曲的角度以图2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每次放入等面积、等体积琼脂块中的胚芽鞘尖端数量不同,这样重复上述过程。
实验2:用含有不同浓度IAA的琼脂块代替胚芽鞘尖端进一步实验。上述两个实验的结果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1)绘图表示,如何将琼脂块放置于胚芽鞘上,才能得到图3的结果?
(2)为什么实验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
(3)根据实验结果,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弯曲度分别为l5°和18°,这种差异与生长素的来源有关:
①实验I中琼脂块的生长素来自于胚芽鞘尖端,当放在琼脂块上的胚芽鞘尖端数量介于8-12个之间,琼脂块内的生长素含量为,植物表现为;
②实验Ⅱ中人为添加不同浓度生长素到琼脂块内,当琼脂块中的外源生长素含量高于________时,就会导致对植物,因此该浓度是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
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图示表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共同调节的结果。
(2)图中①③⑥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填选项序号)
A 神经递质 B 载体蛋白 C 激素
D 血红蛋白 E 呼吸酶 F 抗体
(3)当血糖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细胞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填图中数字序号)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4)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时,此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是,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
(5)若④表示侵入内环境的SARS病毒,人体在免疫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的是细胞,注射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的原因是。
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_,乙病属于_____(填选项序号)。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C.伴Y染色体遗传病 |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Ⅲ-11的基因型为______,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
(3)假如Ⅲ-12和一个正常的男性结婚,写出遗传图解,预测后代患病情况。(要求写出配子)
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硝酸盐、磷酸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的化合物A是________,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
(2)为了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向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
(3)在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之前,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增加微生物的浓度。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__,操作时采用________灭菌的方法;还可用________方法操作。
(4)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噬盐菌的菌样应从______________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并在___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
(3)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4)如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一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当怎样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