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