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1735-1795在位)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首相为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派领袖担任,议会可罢免首相,二者互相牵制,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的地位,首相可联任。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乾隆的言论中,你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中存在什么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势如何?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某学生欲探究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请你为他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
材料二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酌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
请回答:
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的根源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战后的最初几年……更多的人认为对付这些印第安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们驱逐出白人的势力范围。乔治·华盛顿旗帜鲜明地支持这种意见。他说:“我们的扩张,将使这些野蛮人和狼都退出我们的视线。他们都是我们的猎物,只是外形不同。”
——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材料三美国一家图书馆收藏着《第三帝国重建德意志昔日光辉的宣传海报》(下图),有美国人认为海报中从左至右第一人为华盛顿,其余依次为俾斯麦、兴登堡、希特勒。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
⑵根据材料二的核心内容,分析材料一、二的矛盾之处。
⑶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部分美国人认为左起第一位人物是华盛顿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认为能将华盛顿与“海报”中的希特勒相提并论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食,则可矣”
——江日升《台湾外记》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政策和措施。
(3)据材料三,说明康熙执政初年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统—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
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3)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
(4)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回答: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