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摘自《新五代史》
[注]: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延孝胸有韬略、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3分)
①乃以百骑奔于唐 ②因见崇韬言其不可 ③出其不意,捣其空虚 ④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
⑤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 ⑥会孟知祥夹攻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C.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D.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⑵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项王瞋目而叱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后代诗人多有对项羽的评价,下面评价中对他持否定态度的一项是
①.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②.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分)
翻译:
(2)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分)
翻译: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荀卿论
苏 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
② 蚓无爪牙之利
B.①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
② 其皆出于此乎
C.①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
② 相与枕藉乎舟中
D.① 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②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亡。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意义的一项是(  )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不忍杀之。
C.我何面目见之? D.马童面之。

答案:A(结构助词)
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 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B 然今足困于此
C 具告以事     D 沛公安在
项王表明自己不肯过江东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③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A.①② B.③⑤ C.①④ D.④⑤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翻译下列句子:
(1).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答:
(2).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答:
(3).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留侯论【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通“弊”,弊端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称:相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B.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指出成功者往往有高尚圣洁的节操。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老 人 者 以 为 子 房 才 有 余 而 忧 其 度 量 之 不 足 故 深 折 其 少 年 刚 锐 之 气 使 之 忍 小 忿 而 就 大 谋 何 则 非 有 平 生 之 素 卒 然 相 遇 于 草 野 之 间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

文言文(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翻译下列句子( 10分,每小题5分)
(1)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