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茵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茵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
A |
B |
C |
D |
|
装置容器内 的溶液 |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
10 |
10 |
5 |
5 |
无菌水/mL |
— |
— |
5 |
5 |
|
活化酵母菌液/mL |
0.1 |
0.1 |
0.1 |
0.1 |
|
温度(℃) |
5 |
25 |
5 |
25 |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下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 (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 ,其作用是 。
(4)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 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同时激素D (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骨骼肌。如果某人因发高烧,体温一天内基本都是38.5℃,则他在这一天产热量 散热量(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2)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3)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融合,通过A细胞的 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 a ; b ;
c ; d 。
(2)a、b、c、d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填字母)。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 。
如图表示棉花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比较图1中三条曲线,能说明 。
(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 (用图中字母回答),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 。
(3)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作图2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①脱落酸能抑制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分布在中 。
②根据科学实验原则,图2中X处应放置 ,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 。
③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 ,则假设成立;若 ,则假设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