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当时的落后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2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样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3下图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30年夏)
(1)根据材料1、2,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下面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完成下表。
重大事件 |
主要领导人 |
革命的性质 |
主要历史意义 |
① |
洪秀全 |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
② |
孙中山 |
③ |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
南昌起义 |
周恩来、贺龙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④ |
(3)材料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
2014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在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经表决通过了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根据提示,回答以下问题:
(1)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事件是什么?
(2)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哪次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3)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行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是什么?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4)简要概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材料一: 新华社东京2001年5月17日电:东京文部科学省16日公布包括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日本右翼势力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请回答:
(1)列举近代以来列强主要的侵华战争。(举4例)
(2)列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举4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
⑴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⑵材料二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⑶你从以上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