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黄帝时期 | B.西周 | C.秦朝 | D.西汉 |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
|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
|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
|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
|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 |
| C.景德镇是青花瓷的重要产地 |
|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
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这主要说明( )
| A.三代的用人制度和分封制同源 |
| B.秦汉时期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
| C.九品中正制品评的标准由门第决定 |
| D.科举制促进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
|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
|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
|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