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独裁政权,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加冕称帝。他们的做法根本上出于什么需要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 B.实现个人政治野心 |
C.稳定资产阶级统治 | D.防止封建王朝复辟 |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 B.北约建立 |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
B.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
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
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 |
B.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 |
C.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
D.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