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载文指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 ①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③积极参加实践活动④主动感悟各种文化的熏陶wA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汉文化圈”各国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各地的春节习俗都有所不同:中国贴对联放爆竹,韩国祭祖先喝米糕汤,越南则祭神灵吃粽子。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节日是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 ②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③文化因民族性而发展,因多样性而繁荣 ④人的精神活动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士不可以不弘毅”之句中的“士”在封建时代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即“学而不仕者皆为士”。在我国封建社会,“士”为阶层划分(即士、农、工、商)中的“人上之人”。由此可知,兰州一中创校早期立“弘毅”为校训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人上之人”的“士”。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显然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时代要求相悖,这意味着对今天的兰州一中人来说,秉承和发扬“弘毅”精神和“乐育”思想应该
①处理好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②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③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反对文化守旧主义④以我为主,推陈出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2012年9月29日是我们的母校兰州一中建校110周年纪念日。作为甘肃省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辉煌的教育成就早已蜚声陇原,饮誉华夏。据此回答清末民初,兰州一中的创校先贤们取《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之“弘毅”二字而立校训,取《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乐莫大焉”之义而立“乐育”教风。其后百余年之中虽校名几易而“弘毅”之志不坠,“乐育”弦歌不断。这说明
①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文化无形,校园不言。百余年来,兰州一中万千学子无不在“弘毅”校训的砥砺和“乐育”之风的沐浴下成长成才,母校文化的因子已融入一代代莘莘学子的血脉之中。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④人生的成败归根结底由文化环境决定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以下关于文化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一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②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所塑造
③当今时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不分彼此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种“正能量”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中国古代就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说法。从文化视角来看,上述观点可以理解为
| A.文化的力量就其实质来说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
| B.在国际竞争中,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化为战胜对手的硬国力 |
| C.文化是有形的,但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无形的 |
| D.和平竞争是战胜对手最高效、最有力的手段 |
美国一著名专家曾评论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论调,应坚决予以反击 |
| B.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务之急 |
| C.上述观点否认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成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
| D.上述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化、白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