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与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右图中1、2、3为神经细胞。请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
(1)科学家发现,切断C处的联系时垂体的分泌功能未受到影响,说明 .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使细胞1产生兴奋,传递给细胞2,使A处 含量增加。这说明体温调节是通过机体的 和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也说明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垂体)。
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缸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
光 |
水草 |
藻类 |
浮游动物 |
小鱼 |
泥沙 |
|
生态缸编号 |
甲 |
+ |
+ |
+ |
+ |
- |
+ |
乙 |
- |
+ |
+ |
+ |
- |
+ |
|
丙 |
+ |
+ |
+ |
+ |
- |
- |
|
丁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缸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缸比甲缸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缸与甲缸相比,氧气含量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后的数据统计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请回答: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进一步判断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还要采取什么方法。
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的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试回答有关问题:
(1)通常选取一年生枝条,要求带有芽和幼叶的目的是。
(2)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观察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不同的扦插方法对同种植物枝条生根影响”的研究。如出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
处理方法 |
实验数量(枝) |
成活数量(株) |
成活率(%) |
2009年 |
方法一 |
1000 |
663 |
66.3 |
方法二 |
1000 |
752 |
75.2 |
|
2010年 |
方法一 |
2000 |
1350 |
67.5 |
方法二 |
2000 |
1580 |
79.0 |
注:“方法一”指插条仅正插处理(如图甲);“方法二”指先倒插处理(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再正插处理。
研究人员测定了香梨果实从形成到成熟及采收后某些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其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香梨果实发育初期(花后15d左右)达到高峰,且在果实迅速膨大期间(花后60d左右)含量比值加大的两种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______(填激素名称)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说明果实正常发育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香梨果实采收后30d才进入完全成熟阶段,在此过程中乙烯含量的变化说明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
(3)采收后________的骤减是果实成熟的必要条件,脱落酸积累可能触发了果实的衰老过程,________含量再次升高,可能促使衰老阶段乙烯的大量合成,因此在果实成熟衰老后期调节_______________至较低水平将是延缓香梨果实衰老的关键。
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活性较强,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 ℃条件下15 min后失活。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 cm)。
主要试剂及仪器:麦芽糖标准液、5%淀粉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作麦芽糖梯度液。取7支干净的具木塞刻度试管,编号,按表加入试剂,再将试管置于60 ℃水浴中加热2 min,取出后按试管号顺序排列。
试剂 |
试管号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麦芽糖标准液(mL) |
0 |
0.2 |
0.6 |
1.0 |
1.4 |
1.6 |
2.0 |
蒸馏水(mL) |
2.0 |
1.8 |
1.4 |
1.0 |
X |
Y |
Z |
斐林试剂(mL)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步骤二:利用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制备淀粉酶溶液。
步骤三: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 ℃水浴中15 min,取出后迅速冷却。
步骤四:另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向A、B试管中各加5mL5%淀粉溶液,向C、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已经处理的酶溶液(忽略其中含有的少量麦芽糖)和蒸馏水,将四支试管置于40 ℃恒温水浴锅中保温10min,然后将C、D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40 ℃恒温水浴锅中保温10min。
步骤五:取A、B试管中反应溶液各2 mL分别加入E、F试管,然后向E、F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分析:将E试管中颜色与步骤一中获得的麦芽糖标准液进行比较,获得该试管中麦芽糖浓度,并计算出α–淀粉酶催化效率。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________(单位:mL)。
(3)实验中B试管所起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
(4)请补全步骤五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另一种淀粉酶的活性,则需在步骤________进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