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1分) 2008—2009的岁末年初,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巴以冲突不断激化。加沙局面进一步恶化,巴以冲突开始升级、转化。“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威胁成为国际关系面临的敏感话题。
材料一: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了“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以色列国之所以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原因。
材料三: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发展

1948年5月4日
以色列宣布建国
1948年5月15日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67年6月5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3年10月6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8年
埃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1982年6月—9月
第五次中东战争
80年代
阿以双方同意“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1993年
巴以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以色列生存权得以承认
1994年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
犹太极端分子阿米尔刺杀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
2003年
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
2005年
以巴宣布停火,以将其军队、定居者在占领加沙地带38年后撤离
2007年11月28日
以巴代表在白宫举行和平谈判。由此,巴以和谈在中断了7年之后重新开始。达成了《共同谅解文件》
2008年12月27日
以色列军队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对加沙地区的目标实施了空袭
2009年1月3日
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地面进攻

(2)“五次中东战争”反映了中东地区存在着哪些主要国际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中东地区成为“多事之地”的?
(3)简要概括“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进展”所体现的“中东和平之路”的主要特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国的知识分子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一三。
材料三所谓夷情,就是关于外国的情况。鸦片战争前夕,有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释作者对“亡国”与“亡天下”的理解。梁启超又是如何概括材料二中的思想?
(3)以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和魏源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12分)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 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目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 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冢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遥鹿新地缘政治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 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3)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三中有哪几种观点?(4分)

(16分)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中,有各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材料一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借鉴了雅典的哪些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2)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3)根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的含义。结合史实阐释华盛顿如何“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3分)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德国《新德意报》一篇文章这样说……盲目照搬别国模式,搞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不但实现不了发展民主的愿望,反而会给人民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殊的民主”的突出特点 (2分)。结合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探索,论证“盲目照搬别国模式不能实现民主的愿望”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关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材料二 1956年底,第一个到“红色中国”的北美记者、美联社的兰卡什尔在游历8000公里后,发表了关于中国的预见性报道:“中国就像一部由6亿个零件 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兰卡什尔写道,“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蚂蚁山”上的理想与奋斗》——西方媒体的六十年“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十年代毛泽东是怎样开展现代工业革命的?有何成就?与西方的工业革命相比,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有何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十年代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探索与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