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解析题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1)材料一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线路1、线路2的开辟者分别是谁?(2分)他们的活动给欧洲和亚非美洲分别带来什么重大影响?(4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2分)
(2)18-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的说法:“Steam叔叔是英国人” (Steam此处既是人名又是蒸汽机的意思)。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8分) 这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又有何影响?(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些新的重大发明应用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3)1929年从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客观上说明了什么?(2分) 为解决此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主要在哪些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有何历史影响?
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仅能弥补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宽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蔚为一股“黄帝热”。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革命尚未成功”之际,孙中山却先行病逝。……着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时,留守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款五十万元,在广州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当时,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困窘,但还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职员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词附加费、销售孙中山纪念章、发动各校学生向全社会劝捐、要求各县县长担任额定募捐任务,等等,千方百计筹措这笔款项。
——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对上述事件,有社论指出)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
——《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21日)
领袖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也存在着“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崇拜灌输。
——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
材料三 1933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如北京大学)、各类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李宗刚、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帝热”是三民主义中哪种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征?这种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
(2)据材料二,孙中山崇拜仪式偏重于“自发的”还是“系统的”领袖崇拜?对此,你做何评价?
(3)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复杂而多元”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以¨复杂而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为主题,阐明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钊公葬的不同意图。(要求:言简意赅;论述准确;表述成文;120字左右)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
史料 |
出处 |
类别 |
文帝三年 |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
《汉书·文帝记》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元狩三年 |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
《史记·平准书》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本始四年 |
遣使者振贷困乏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性借贷 |
地结三年 |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
《汉书·宣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初元元年 |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
《汉书·元帝纪》 |
生产和消费并贷 |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
地区 |
事由 |
贷放措施 |
赈贷物 |
康熙三年 |
浙江海宁 |
刮飓风、修海塘 |
动款 |
货币 |
康熙五年 |
广东 |
旱灾 |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
谷物 |
康熙十年 |
淮扬 |
民饥 |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
粮米 |
康熙三十七年 |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
水灾 |
发常平仓谷 |
谷 |
康熙四十二年 |
山东济南 |
水灾 |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
钱、粮 |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国际会议。会议发表的公报,史称《开罗宣言》。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材料二 1951年9月美国单方面召集对日和会签署《旧金山和约》,参加和会的49国代表在上签字,但苏联、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拒绝签字。该和约提出“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沙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但只字不提这些领土的归属问题,为美日和台湾当时的蒋介石政权制造“两个中国”和缔结“日台和约”铺平了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概括说明《开罗宣言》和《旧金山和约》关于台海主权问题的规定有何不同,简述美国单方面召集对日和会签署《旧金山和约》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阐述该条约的非法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唐朝人口数和纳税人数变化表:
年份 |
人口数 |
纳税 人数 |
天宝十四年(755年) |
52,929,119人 |
7,481,231人 |
上元元年(760年) |
12,990,386人 |
2,370,799人 |
减少 |
35,938,733人 |
5,210,432人 |
——引自唐朝杜佑《通典》
材料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陆宣公集》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危害?(9分)
(2)材料二反映的税收内容有何变化?相对来说有何优点?(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概貌特征及其演变历程。
比较二战后和21世纪初欧洲格局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欧洲格局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