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4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①满篝,污邪②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③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
【注】①瓯窭:犹“杯窭”,形容高地狭小之处。②污(wā)邪:低洼田地。③帣:同“卷”。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淫:过分、无节制 B.见道旁有禳田者禳田:收割庄稼
C.先生少之乎?少:认为少 D.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加:施加、凌压

全都体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     )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 
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④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⑤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   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⑥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酒。
D.淳于髡虽出身低下,但他善于巧谏齐威王,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2)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3)“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遇之礼:用礼节来……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3分)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3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②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 离娄上》)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
孔子和孟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一主题的?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可不许   许:答应 B.相如因持璧立使……退却
C.臣愿奉璧往使奉:捧着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违背

下列各组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组是()

A.臣壮也,犹不如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秦强赵弱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C.使臣奉璧,拜送书庭将请罪君,君不许
D.敢烦执事愿十五城请易璧

下列对各句加点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左右欲相如②毕礼而之③宁许以秦曲④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相如广成传⑥怒发冲冠⑦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买五人之头而之⑨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⑩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A.①⑤⑧/②③/⑦/④⑥/⑨⑩ B.①⑤/②③⑦⑨/④⑥⑧/⑩
C.①④⑤⑥⑧/②③⑦/⑨⑩ D.①⑤⑧/②③⑦⑨⑩/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6分,每小题3分)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恒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默,通“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孜孜:勤苦
B.常患甘鲜不赡:赡养
C.服,乃慨然叹日阕:完结
D.不产业营:谋求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匍匐抚棺号哭今其智反不能及
B.非谓有尺寸之能效智力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便购赎君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率意动怠欲出者

把第Ⅰ卷中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
(2)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
第I卷文言文中何琦高尚的德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孟 子 曰 舜 之 居 深 山 之 中 与 木 石 居 与 鹿 豕 游 其 所 以 异 于 深 山 之 野 人 者 几 希 及 其 闻 一 善 言 见 一 善 行 若 决 江 河 沛 然 莫 之 能 御 也。(《孟子·尽心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 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君术策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坏堤防、陵谷包:淹没
B.相而成俗比:勾结
C.观其激作相蹙:通“蹴”,踩、踏
D.曲直相犯 :冲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李膺、杜密、范滂、张俭党臣以为布衣交尚不相欺
B.因其入而导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C.臣闻事有若缓其变甚急者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D.本矫拂世俗之弊具沛公言报项王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4分)
(2)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4分)
文言文中,苏辙针对“君术”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