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面对3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二 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又被迫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人为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
——人民版《历史必修2》
材料四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人民版《历史必修2》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1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一,说明这—变化的实质。(10分)
(3)与凯恩斯主义相比,材料四中的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提出哪些不同主张,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主张和影响,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陆上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易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东汉)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汉尚书台在宫禁内,称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曹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
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清朝末年 |
清朝以六部中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仿西方制度增设商部。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
民国初年 |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建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82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精简到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各部委组成人员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2003年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以调整机构设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例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新设立的“国资委”负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新组建的商务部负责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并进一步说明其演变趋势。这一变化到隋唐时代产生了什么制度性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走向近代化”为主题,评述清末民初中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变革。
(3)根据材料三,1982年和200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源于周朝,并留下了许多相关记载。《礼记》记载:“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仕。”“卿大夫致仕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周礼.王制》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大学),养庶老于虞庠(小学)。”
材料二汉兴,官员欲致仕,须申请,说明缘由。致仕有二:一为老,二为病。告老告病,皆称“乞骸骨”……元始元年,平帝下诏令“天下比两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唐会要》载:“旧制,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开元五年十月十四日敕,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致仕官应物。令所由送至宅。三品以上, 并听朝朔望,其年十一月,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材料三神宗年间规定:“承务郎及使臣以上致仕,尝以战功迁官者,奉钱衣賜并全给;余历任无公私罪、事理重及脏罪,给半;因过犯若老疾体量致仕者,不给,非战功功状显著奏裁”;“宰相以下并带职致仕”……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国朝,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转一官,或加恩其子孙。”
《宋史﹒职官﹒致仕》载:“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
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相沿至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退休年龄的变化和退休待遇的发展趋势。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
——百度百科“国家文化安全”
(1)列举秦始皇、孝文帝在语言文字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简述其作用。
材料二在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十余个,它们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几个加勒比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七十个,这个数字目前还在增加。英语在100多个国家被列为外语教学的第一外语。世界上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能熟练使用英语,在世界五大洲均有讲英语的国家和人民。英语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地区性组织和行业组织中的通用语言。互联网上存储的信息中有80%是英文信息。
英国在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的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约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据百度文库资料整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概述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
(3)据材料三,概括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四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到2014年底,在全球126个国家已建立476所孔子学院。“读经典、兴国学”也在中国国内蓬勃兴起。
——据2014年12月8日东南网资料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语言文字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