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 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 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 |
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 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 |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绳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有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
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那些柔软的或坚硬的时光
徐怀谦
①“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是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漫步在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的丽江古城,不时会有“柔软时光”、“一米阳光”之类的客栈、酒吧,懒洋洋地探出幌子,挽留你的脚步。幌子上的广告语有点特别,多是“聊天、偶遇、看书、发呆、晒太阳、赏月、恍惚、游离、做梦、睡觉”之类的词汇,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
②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书中写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番评价:“在这个国家,人们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张的早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那些每天早晨伴着他们恰当地称为‘闹钟’的一阵铃声开始生活的人,他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一天天变得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于快活。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③巴特里弗的话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味道。为了生计,都市里的人有几个不是伴随着闹钟开始一天忙碌的?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不想好好地睡个懒觉,让自己的早晨乃至一生都过得从容一些?
④所以当都市人真的抽身出来,来到丽江古城,沿光滑的石板街寻觅当年马帮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古屋前倾听岁月的诉说,看清澈的小溪水流走昔日的繁华与衰落,或者,踅进茶馆或酒吧,在一壶茶或一杯酒中品味友情的绵长,从街上陌生行人的面孔上阅读人世的沧桑,这一刻,你才会卸下生命中的很多重负,感觉到一份从未有过的闲适与从容。
⑤这就是所谓的柔软时光吧?可它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
⑥在丽江木王府驿栈小住一晚,淅淅沥沥的雨声安谧了我漂泊的心。睡得奇好,醒来得就早,心想太阳是晒不到了,那就出去淋淋雨吧。推门出去,是黎明前的黑暗,灯光是有的,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行人也是有的,三三两两,步履匆匆。是些什么人呢?看清了,主要有三类:一是上学的小孩子,二是环卫工人,三是赶早买菜或上货的人。孩子是怕人的,见了我的相机,全都躲着镜头跑开去,硕大的书包在他们屁股后晃呀晃的,让我想起正上小学的女儿。这个点儿,是女儿起床的时间,可是丽江的孩子已经奔跑在石板街上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现代教育把小孩子弄得都架着眼镜,国家一旦有事,这些人出来当兵打仗,先要报告敌人慢点放炮,说我眼镜还没戴好呢。最近媒体报道成都有个12岁的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成都街头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时光对于这些孩子和大人来说,是柔软还是坚硬呢?
⑦不错,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丽江有大把大把的柔软时光,可是它们是由那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至于熙来攘往的游客,丽江不过是他们释放心情的一个驿站,要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就那么柔软下去,也绝无可能,不是财力不济,而是人总要在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
⑧所以,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那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以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人生,才不枉过吧。简要解释“饱汉不知饿汉饥”在文中的含义。(4分)
文章开头说“‘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是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叙述。(6分)
作者用“柔软”和“坚硬”分别形容怎样的时光?这样用词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6分)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七段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这样的家宅是关防严密的碉堡,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挡住了寒冷和偷盗,不过,住在里面的人也因此牺牲了新鲜空气和充足的阳光。
我是在“碉堡”里出生的。依照当时的风气,那座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窗棂、桌椅、门板、花瓶、书本,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
北面的一栋房屋,是四合房的主房。主房的门窗朝着南方,有机会承受比较多的阳光。中午的阳光像装在簸箕里,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早用一层棉纸、一层九九消寒图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是每一个家庭的胜地。
现在,将来,我永远能够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方阳光铺在我家门口,像一块发亮的地毯。然后,我看见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裹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然后,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同时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咪呜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面的东西,玩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那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如果当年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喜欢冬季晴天这门内一方阳光。她坐在里面做针线,由她的猫和她的儿子陪着。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棉絮膨胀起来,轻软无比。我清楚记得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无须再为了抵抗寒冷而收缩戒备,一切烦恼似乎一扫而空。血液把这种快乐转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心满意足的红润。
母亲常常刺破手指。正在绣制的枕头上面,星星点点有些血痕。据说,刺绣的时候心烦虑乱,容易把绣花针扎进指尖的软肉里。母亲的心常常很乱吗?
不刺绣的时候,母亲也会暗中咬牙,因为冻伤的地方会突然一阵刺骨难禁。
她的脚是冻伤的。当年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不见阳光。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从室外渗进室内,首先侵害她的脚,两只脚永远冰冷。
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才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
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很显然,她希望在那令人留恋的几尺干净土里,她的孩子,她的猫,都不要分离,任发酵的阳光,酿造浓厚的情感。她享受那情感,甚于需要阳光,即使是严冬难得的煦阳。
芦沟桥的炮声使我们眩晕了一阵子。母亲的世界也测到一些震波。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许多故事。
那年冬天,我们最后拥有那片阳光。
她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站在一片昏天黑地里,不能行动,因为她的双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好像一个琉璃做成的世界完全毁坏了,堆在那里,闪着磷一般的火焰。而母亲是赤足的,几十把琉璃刀插在脚边。
我躺在母亲怀里,睡得很熟,完全不知道母亲的难题。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母亲想,万一她累昏了,孩子掉下去,怎么得了?想到这里,她又发觉我根本光着身体,没有穿一寸布。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
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她咬牙支撑,对上帝祷告。
就在完全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这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谢天谢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我依然睡得很熟。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是一个斜坡,像是又陡又长的滑梯,长得可怕,没有尽头。我快速的滑下去,比飞还快,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的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
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
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勉强离开。我没有思念过母亲,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同时,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伤感留恋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散文集《风雨阴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文章的开头描写了四合院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文中说,“母亲的心常常很乱吗?”结合全文,怎么理解这句话中包含的深刻含义?(4分)
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这个梦反映了母亲的什么感情?请综合文意,分条简述。(6分)
文章为什么要以“一方阳光”为标题?(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水
徐迅
(1)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分外敏锐——那时候,在疲惫的田间劳动之后,有时,我也像其他乡亲一样到水里冲洗一番。直到有一天站在水中央,忽然发现身边的水就变得异样的稠密,温凉,掬在手心的一捧在指缝间透明着四散流溢,手指有种酽酽滑腻的感觉。湿淋淋的从水里爬起来,浑身禁不住打了个冷噤——这时,我才感觉到节候真的是立秋了。
(2)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封起它那张开了的智慧的壳。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
(3)无法涉入秋水。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稼穑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濠梁之上观看秋水的。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飞。他俩人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一个刚失了相位,但恰如秋水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哗,转入到这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如同秋水般祥和,十分清亮。于是一个说:你总害怕相位让我取而代之,因此将大梁城瞎折腾了一番,现在尝到了失意的滋味了吧?一个嘴巴也不饶人,说:你老婆死了,你却鼓盆而歌,自以为惊世骇俗,就不怕留下那千古骂名?——面对秋水,两人已不再尖锐对立了。只哈哈一笑,眼睛就一齐投向了水中的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秋水无言。两位哲人那袒露着的襟怀,就如同一条更为清澈明晰的秋水。生命的彻悟有时竟就是秋水所滋生的。
(4)立秋前后的水真的迥然不同。刚刚过去的夏天因为阳光的渗透,水过于炙热和喧闹,作足了表面文章。而曾经汹涌四至的春水,又是水性杨花,春心泛滥,似乎肩负着过重的责任,努力的孕育着生命,无疑它也就拥有生命成长的冲动和朝气了。滞后的冬天,山瘦水寒,形容枯瘦,在不断的冻结和流失。只有秋天的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既无孕育生命的痕迹,又没有冬天的刺骨寒冷。它平静地流涌,只需保证自然生命必备的涵养。它横淌在生命的存在与死亡之间。
(5)秋水茫茫。在秋阳的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出的层层涟漪,也会轻轻叩击着岸边的岩石和青草。但那样子就似刚刚生产过的妇人对男人的轻吻,然后就美丽地躺着,呈现出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空中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南飞,漠漠青田,最后一行白鹭也钻入了云霄。水面上的浮萍,红莲,水草由绿色渐渐变成褐红色。一片荷花开谢过的池塘,荷叶饱胀得像穿着绿裙子的少妇,体态丰腴,凸显出膨胀的生命被释放过后的轻松。使人在看到生命回光返照的同时,领略到“望穿秋水”的真正含义。
(6)在秋水浩淼的季节,庄稼人有着短暂的消闲时期。但紧接着秋收的到来,他们随即就在田里做一年最后的一次征战。秋天的肃杀之气也在一天天出现在水里,这时候人们似乎才感觉到,在秋水美丽的表面,那其中生命的挣扎,抵抗和搏斗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水里所有的生命都参与了这场不愠不热而又异常严肃的斗争……生存与扼杀,温暖与寒冷,成长与抑制,正义抑或邪恶,自然以它本身的法则作着生命痛苦的抉择。因此伴着秋风落叶声的如贯盈耳,秋水渺渺,我们已经无法下水,亲身体会鱼的快乐与不快乐了。
(7)有了这些,我就陡然明白了庄稼人为什么对节气总是充满了生命的敬畏,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紧赶慢赶,要将所有的农作物赶在立秋之前拾掇完毕。同是姓“庄”,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老庄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但与许多人一样,我自那个立秋的日子误入秋水,像一尾快乐的鱼爬上岸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再涉入那同样的秋水中去了。现在,所谓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悄然地磨钝了我的嗅觉和触觉,就连“望穿秋水”也成为我的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了。作者写“秋水”为什么要从“乡间”写起?
理解(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作者面对秋水有哪些人生的感触,请作简要概括。
文章在(5)段中引用“庄子和惠子的故事”和在(8)段中引用孔子的名言各有什么好处?试做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
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半年多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浪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着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生出的滚滚红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
(选自《黑龙江日报》有更动)仔细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说:“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联系全文看,“梦想”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文章第四段说“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这里的“土壤”指什么?(3分)(请分条概括“哀愁”具有哪些内涵。(6分)
文章第六自然段列举俄罗斯民族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等有关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结合全文提供的有关信息,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谁扼杀了哀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