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答: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09年网瘾调查报告
朱磊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2009年青少年同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
青少年网瘾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
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其次是24至29岁。
而网癌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斑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47 .9%)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瘫”;13.2%的网癌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中选择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47.9%)远远高于非网癌青少年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21.1%);而非网瘾青少年中以“学习和工作”(45.5%)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则显著高于网瘾青少年(31.5%)。
此外,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调查人员分析认为,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青少年接触网络频度较高、时间较早,在对网络的认
识和使用方面,较不发达城市更为成熟。此外,发达城市青少年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
源比较丰富。青少年在课余时间会被安排更多与网络无关的事项。而不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如
果对于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没有其它地方可去,也没有其它事情可做,他们更容易到网吧
上网。导致网瘾。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网瘾青少年中有60.畅的人使用过手机上网,
非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仅为49 4%,网癌青少年更多地尝试过使用手机上网。而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瘪青少年比例为16.2%,高于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14.1%)。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手机上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少年
网癌的一个新动向。”报告说。
青少年为什么热衷上网?
调查人员在访谈中发现,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一个逃避消极情绪的良好处所,给予了他们
逃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填补空虚生活的机会。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
良好平台,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癌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快乐的东西,网瘾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
调查显示,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在非
网癌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在网瘾青少年中,这一比例达到38.0%。
此外。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有显著差别:在网瘾青少年
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网瘾青少年往往与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能理解。
此次调壹还发现,目前网癌治疗行业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治疗机构存在着网瘪判定标准
不明确、网瘪形成原因研究不深八、网癌治疗的方法没有针对性、网瘾治疗机构师资力量难
以保证等问题,甚至还有些机构仅仅把治疗网瘾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很多在这些机构中接受
治疗的青少年对于自己出去后能否彻底戒除网瘾并不抱有很大信心。调研人员认为,随着网
瘾问题愈来愈广泛地进入公众视野,对这一行业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在网瘾戒除和预防方面,调查显示。72.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出资建立国家级网癌预防和救助基金。51.3%的青少年网民认为需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报告谈到。我国已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度到采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但是随着网络
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元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
的来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已迫在眉睫。
“网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
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报告总结说。
[节选自《法制日报》,2010年2月2日]
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文中的三个小节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填人横线上。
列数据是报告常用的方法。以第一小节的第二段为例,说说其表达作用。
报告中说网瘾“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
才能解决。”请你根据对报告的理解,给出至少五点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笔。它笔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
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
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塌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住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
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
菲再递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
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
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
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
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
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眷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
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络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夸年四月十号,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
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亍。微醺的缘
故.未厦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
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
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
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
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
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
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
气.可是掖在林问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问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
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
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
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彤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
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
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
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
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搞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
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
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可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
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羌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
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
之间,那团月亮,才蔓得夺目。
[选自《黑龙江日报》,2009年5月6日版]
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在半梦半醒之间,有怎样的美景?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出来。
文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的含意是什么?请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京剧的创新发展应尊重艺术表演规律
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都为京剧奠定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也形成了它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面对当代观众与昔日观众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特别是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京剧面临着一个严峻课题。
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必然是在坚守传统的前提下发展变化的活态艺术生命。事实上。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吏。一代代杰出艺术家成功的创造。超越了先辈的成就,推动了艺术的进步,葆有了艺术的活力。
京剧创新是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创造过程。理想的京剧创新,应该是在尊重京剧艺术特点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发展。京剧艺术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背离本体而使人难
寻其固有的形迹;京剧的突破应敢于尝试以前没有的新题材、新生活、新形式,但又不宜背
离京剧所擅长的故事形态、表演特点而另起炉灶。在选择题材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上。应首
先充分尊重京剧艺术的本质。符合其表现特点,切合其创造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
创新的成功。
成功的京剧新作,应是在遵守京剧程式化、写意性表现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当代
美的作品。京剧在表现方式上的独特美学追求,是历代艺术家心血创造的结晶,是京剧艺术
历经多个时代变迁.而仍能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
遵循京剧特有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法则,应成为延续、发展京剧艺术的创造基础。实
践证明,京剧艺术更善于表现故事性强的事件,更利于表达强烈明晰的情感,更适合塑造性
格鲜明的人物,更长于用抒情和多彩的唱、念、做、舞、打的手段营造出其他艺术形式所没
有的表演效果和欣赏魅力。这些年,京剧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京剧发展,应是在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特征时,推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
新风格、新大师、新作品。京剧是以表演艺术为看点,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与电影、话剧那种以群体效果为追求的表演风格不同的,以主要人物和这个人物的剧
中体现——主演和优秀演员为中心的突出个体的表演特质;同时它更具有主演功力与才力必
然成为塑造人物、形成看点、吸引观众的核心的不可违抗的基本规律。正是这样的特点。使
得京剧的创新发展,绝不能够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它必须要以表演手段的精彩、表
演风格的特点,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独特表演魅力为创造的基础。实践证明,优秀的编
导的创造性固然很重要,但终究不能代替表演艺术对题旨、故事、人物的承托,成就和实现
编导智慧与追求的终极因素.仍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
京剧创新发展是一项历史赋予夸人的光荣义务,也是夸人对京剧文化延续光大理应做出
的奉献。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京剧艺术的积累才会丰富。
[节选自2009年9月3日《人民日报》]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京剧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是,京剧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
B.京剧要面对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和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因此京剧必须另起炉灶,不断创新。
C.京剧艺术的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是因为京剧在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美学追求。
D.京剧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只有京剧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实现对题旨、故事、人物的承托。

E.因为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所以京剧艺术的积累较为丰富。
下列对文中“表演艺术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表演艺术家的作用比优秀的编导更为重要。
B.京剧的创新发展,决不能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
C.主演和优秀演员即是剧中表演艺术家。
D.京剧是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京剧的艺术特点。
整合文意,分点列出京剧创新发展应该尊重的艺术表演规律或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曹林
网络时代,一语风行并不是多难的事,一个炒作,一段丑闻,一番恶搞,就可以让一个陌生的词在一夜间突然蹿红,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在舆论中传播——然而这样的流行往往极其短暂,仅仅漂浮在舆论泡沫的浅表层面,各领风骚没几天,舆论生命很短很短,“热点覆盖”中很快被新的热点提炼出的新的热词所替代。一个字词要想真正一语风行,长久地被使用并阐释,它必须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击中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或权利困境。
“被”字就是这样真正地一语风行的。西北政法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与并不存在的企业签订一份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自从这起“被就业”丑闻曝光后,“被”字就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没有蓄意的操纵,没有网络的推波助澜,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字在描述他们的现实和阐释一些新闻上是那么好用、贴切和精准。被就业、被捐款、被统计、被代表、被失踪。于是,“被”字一语风行,人们用这个“别扭的被动语态”描述着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别扭的被动现实”。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之所以引起一场无聊的跟帖风暴,是因为它击中了网络世界的寂寞;“杞县核泄漏’’的谣言之所以引起一场杞人大迁移,是因为它击中了信息不透明下杞人对政府瞒报的恐惧——“被”之所以一语风行,是因为它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没有什么字比这个“被”字更能言简意赅并精准地描述出许多人“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权利感觉了。
可能没有几个人在现实中没有遭遇过不幸的“被”。捐款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领导强制将部分工资扣下来作为捐款,这是“被捐款”。没有授权某个人代表自己去行使某种权利,那个人却理直气壮地宣称代表自己,这是“被代表”。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幸福,却被统计数字描述为“平均幸福指数很高”,这是“被统计”;根本不想违法行贿,却被现实逼着去行贿以寻求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被腐败”……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它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这种被动,根本上是弱势的公民权利在强势的政府权力面前的被动,每一个“被”字短语之后,都有一个强势的权力主宰和操纵着一切。公民的自由,本就依赖着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权力天然地强大,必须有一种制度对强大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使其在公民面前保持谦抑和顺从。法律筑建的坚固城堡使私人有一个确保自主的私域,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这个私人领域中个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政府无权干预,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如果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间缺乏这道坚固的法律堡垒,个人权利必然就是被主宰、被操纵、被侵犯的命运。“被”字描述的就是这种主宰与受制的格局。
中国的改革正努力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中,正努力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自由,致力于将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可这样的改革是那样地艰难。在权力尚未被驯服、民权依然很弱势的情况下,“权利被戏弄”难以避免。在傲慢、强势的权力面前,公众总有一种非常被动的感觉,权力既然凌驾于法律之上,自然也就凌驾于民众之上,主宰着权利的命运。从“被就业”中提炼出的“被”字,正好击中了人们的这种焦虑,所以一出现就一语风行。
从原文看,不属于“被”字一语风行的原因的是
A.“被”字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是因为这个字在描述现实和阐释一些新闻是那么好用、贴切和精准。
B.权力尚未被驯服,总是表现出傲慢、强势的特点。
“被”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强势的权力主宰和操纵着一切的荒唐现实。
D.它描述了弱势者“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引起了群体共鸣。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被”字精准地描述了人们的现实,深得人们的认同,所以能真正地一语风行,而不必像其他一夜间突然蹿红的词语那样凭借网络。
B.“被就业”丑闻曝光使“被”字一语风行,除了这个“被”字描述精准、贴切之外,还在于人们都处于“别扭的被动现实”中,所以这个“被”字易于触发人们的类似联想和思考。
权力在公民的面前应该保持“谦抑和顺从”说明,权利只有足够强大、制约权力,才能保证自由,避免“被”……
D.“捐款”本应是主动的,在其前面添加一个“被”字,显得很“别扭”,但却引人深思,暗示了意愿被主宰、利益被侵犯的荒唐现实。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炒作、丑闻、恶搞来说,人们对自己的现实和心理被精准地描述出来更为关注。
B.在权力与权利的较量中,权利处于弱势,这是“受人摆布”的根本原因。随着法律的逐步健全,这一局面将逐步改变。
“被”字一语风行,既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关照,又体现了对法律的要求。
D.靠炒作等走红的陌生词之所以很快被新的热点提炼出的新的热词所替代,就在于没触及人们内心,不能获取生命力。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廛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注)。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份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分条简要回答。                                  
篇末“应该相信,历史最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中“最有分量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分别说出下面三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②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③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结合文章题目“人间鲁迅”的题旨,举例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