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B.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也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D.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
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盒子。
  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在与其他分子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本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

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

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

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 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 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 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3.

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它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 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 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 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1)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2)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3)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4)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5)"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6)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7)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8)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9)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10)"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11)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12)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3)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14)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15)"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16)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17)"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18)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19)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20)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 ,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1.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

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

似乎②:

似乎③:

3.

.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4.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5.

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②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③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④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⑤守护中国只是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⑥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1.

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 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 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 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2.

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 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 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 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3.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 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 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 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4.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 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 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2.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3.

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这一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金殿"、 "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 "徘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 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 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 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2.

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 "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 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 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3.

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时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