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选拔、管理、任用,是一国政治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3小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2.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梁启超办时务学堂与洋务派近代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的上不同的是
A.推进向西方学习,培养熟悉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
B.传授优胜劣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做准备
C.学习西方工艺技术,培养企业和外交人才
D.为青年传输民主共和思想,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3.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参见图7),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①当年夏天,全国高考报名的青年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②恢复高考,揭开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 ③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恢复工作,抓全国教科文工作的成就之一 ④中国社会在动乱之后,重建社会公平的努力之一,为改革开放准备了人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徙的目的地 |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彻底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 B.促进人类自立、自主意识的形成 |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人们广泛接受 | D.使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建立 |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
A.契约立国 | B.人民主权 | C.以法治国 | D.君主立宪 |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
A.欧洲 | B.非洲 |
C.南美洲 | D.北美洲 |
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种族革命”,怀疑“民权主义”;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理想太高。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 |
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 |
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