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二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默然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深刻透彻)哉!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材料三 到了如今,我们应该觉悟: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吴虞《吃人与礼教》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作者的主张。它同当时教会的主张有何冲突?
(2)材料二中刘谐对孔子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的经济根源。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主张的一致性。
(3)分析材料三中吴虞的主张。在对待儒学态度方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
朱熹说:“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认为正确吗?请以小论文的形式说明的你的观点,字数不得少于150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材料二国破山河山,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回答:
(1)上面两首诗分别是谁的作品,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创作风格?分别具有这样风格的古代文学作品还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2)分析两首诗中蕴涵了两位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材料三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材料四
南宋·马远《踏歌图》
(3)仔细观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属于什么画种?
(4)这两个画种分别产生于什么时期?分析当时出现这样不同画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文学和绘画自唐以后开始出现了趋势?原因是什么?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治以重罪。”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材料三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可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
材料二(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市民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面确立起来的。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四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
——哈蒙德《希腊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二,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雅典民主制还存在什么局限性。
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败诉。他依据的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 B.《十二铜表法》 |
C.《查实丁尼新敕》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