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67年奕訢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奕訢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共同之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他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2)曾国藩是什么派别的重要代表?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主张。
(2分)
(3)谁发表《变法通议》?他认为变法的根本措施是什么?(2
分)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向西方学习”问题的认识。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把实验室里的发现转变为盈利工业的产品过程中,可以辨识出四个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个关涉到新电学原理的一种不同的实际利用。这些阶段是电报和电话、电镀、弧光灯照明、最后是白炽丝灯。其中第一项需要很小的电流,主要是导致了电池组和接受器的改进,并且因此大大地发展了电学理论。……电镀需要强大的电流,就优先使用了某些由电机产生的电,……但电镀工业的需要绝不会很广泛,只有到照明和动力的发展才提出对强大电源的需求。……如此看来,从法拉第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到爱迪生的电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19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够生利的阶段。可是一旦达到这个阶段,也就无法遏制它,电光和电力已经来到了。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纺织、采矿、冶金等工业革命指出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19世纪最后30年的经济数据表
表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时 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74—1890
1.7
5.2
2.1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表二: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电的技术应用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电气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条件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1870年以后的工业革命的特征。
(3)材料三显示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

近代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崛起构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一步一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美国……其崛起过程中,埋首于创新……没有成为英国霸权机器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大国崛起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日本在30年里,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崛起世界东方……但是日本拿它一切去冒险,崛起是冒险的结果——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成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结果丢掉了一切,八十年来的巨大努力和非凡成就化为烟尘。
——(美)赖通肖尔(评论)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使英国“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其称雄世界的政治基础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创新的表现(各举一例)。(4分)
(3)什么事件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迅速崛起?(2分)其崛起后 “挑战现成霸权和国际体系”的根源是什么?。(4分)
(4)英国、美国、日本崛起道路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 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12分) 阅读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材料:
材料一 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 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据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的是什么?(2分)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
(2) 就材料三所说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一例,并指出它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
(3)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