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竟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引自《自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赞同材料一中布哈林的观点?结合苏联(俄)早期历史实践说明之。
(2)材料二指什么史实?其实质和特点是什么?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3)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简要说明材料三中邓小平的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近代以来欧美强国的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1600年人口20万,1750年,人口67.5万(占全国人口的11%)。人口的增长,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伦敦定期货运服务在16世纪2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伦敦还是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伦敦全国干线公路枢纽地位形成于1730—1750年间,伦敦还是全国的信贷网中心。当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侵占阿姆斯特丹后(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航运和世界融资的中心,荷兰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打击了处于巅峰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开始取代它的位置,发展为世界货币市场中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27年7月,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长岛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试图稳定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主动调低利率,引导资金回流英国,维持英镑汇率稳定;增加美国产品出口,用低利率促进纽约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节选自《大庆晚报》2009年4月25日
材料三美国和西欧各国存在着许多共性,如共同的历史、文化、政治价值观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这是它们之间建立联盟的可能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政治或经济利益上的一致。……只是在大战以后,西欧与美国都面临着一个它们认为的“共同的劲敌”——苏联!这才使它们“求同存异”结成联盟。
——《欧洲在美国心目中地位的变化》
材料四公约的初衷并不在于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在它所代表的是什么……表明了战后欧洲(和美国)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一种分享信息并在国防、安全、贸易和货币制度及其他许多领域里合作的意愿。——《战后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伦敦经济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成美欧合作的因素。材料四中的“一种分享信息并在国防、安全、贸易和货币制度及其他许多领域里合作的意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何典型表现?
代议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选择这一制度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国家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政治特征对欧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历史考题:A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中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玛窦(1522—1610),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曾因献自鸣钟、《坤舆万办全国》给朝廷,而获准留居北京传教。在华期间,他说汉语,穿儒服,与士大夫交流,传授西学,并将“四书”译成西方传入欧洲。
(1)利玛窦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他采取了什么方式?
材料二17世纪期间,……,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地吸引住。他们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国由于其儒家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尔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先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等级的成员,而是由于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材料二英人于世界民族中,诚不愧为先觉,彼既认明王权不当绝对,即创为根本大法,使国中贤智,得所准据,以发抒其意气。
——章士钊《政本》
材料二中的“根本大法”是指哪部法律?以此为依据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指出该宪法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3分)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
材料四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新制度”。
材料五:
1982年 |
全国人大五届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79年-2000年 |
全国人大通过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5)结合材料四和五可以看出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