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周礼》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称“国有六职”,这说明
A.当时妇女地位高 |
B.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
C.纺织收益高,可与士大夫的俸禄媲美 |
D.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C.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
D.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
2009年,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是9.99美元,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以上现象体现了
①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的强权政治②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
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④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新中国成立后,经常开展社会政治活动,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土改、红卫、建国、援朝、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的年龄从大到小排在第四位的应该是
A.土改 | B.跃进 | C.援朝 | D.红卫 |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境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