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赏花人。
(1)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的?
(2)“清景”中 “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对下面龚自珍这首《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理解全都正确的有(不只一项):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A.从整体上看,这首词写的是一个荒园的晚春景色。但作者或借比兴以寄托,用曲笔含蓄表达,或直抒胸臆,写进自己对时世的深沉感慨。 |
B.“藤刺”、“碍却”两句既写“废园”实境,又含有感愤奸邪当道的一层深意。 |
C.“偏是”、“濛濛”两句说柳絮虽然是物却能解人意,来和行人一道喟叹韶光流逝。 |
D.下阙赞美“孤花”,赞美它的高洁与坚贞,它不变节而从俗,在不利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自己的明丽。 |
E.结尾两句含有勉励的一面,即勉励年轻一代珍惜少年时光,有所作为,莫使良机空逝而徒然叹息。
阅读《玉蝴蝶》一词,找出分析不正确的选项。
记得秋娘,家住皋桥西弄,疏柳藏鸦。翠袖初翻,金缕钩月晕红牙。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最堪夸,玉纤亲自,浓点新茶。
嗟呀!颠风妒雨,落英千片,断送年华。海角山尖,不应飘向那人家。惹新愁、高楼燕子,赚人泪、芳草天涯。况浔阳,偶然江上,一曲琵琶。
A.这首词运用回忆方式,上阕写秋娘的前半生,下阕写秋娘的后半生,系统全面地写出了此女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 |
B.词的上阙秋娘的姓名、住址、身分、装束、演技和风姿,是明写;词的下阙秋娘的遭遇则主要是通过典故来暗示。 |
C.这首词虽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题材上相似,主题却比《琵琶行》更为深刻。 |
D.“况浔阳,偶然江上,一曲琵琶”指的是白居易《琵琶行》的故事。 |
对邓剡《唐多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更随我,落天涯。 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庐陵人,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
A.“叶声寒、飞透窗纱”,是说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季节已由夏入秋。 |
B.“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交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
C.词的下阙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从而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沦落天涯,露宿于芦花之中,相伴的只有无数的大雁和明月,烘托了凄凉孤苦之情,使亡国之痛进一步深化。 |
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
C.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
对宋代词人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A.上阙一、二句用拟人手法,以山水寄寓了送行人的深情,同时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
B.“盈盈”,美好的样子。上阙三、四句说行人将去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很美。 |
C.下阙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王观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含蓄而别致。 |
D.全词充满奇丽的想象,情景交融。笔下之景,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全然是心中之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