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蛙,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炙寰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不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蛙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务,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遏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遏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对下列句予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请开局使寻阅开局:设置办事机构 |
B.欲议寝之寝:使……停下 |
C.摩厉讲学摩厉:切磋 |
D.皆高才耽酒耽:耽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内友于兄弟 燕王欲结于君
D去而人爱思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竹君“才华横溢”的一组是 ( )
①与其弟石君琏,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③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④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
⑤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
⑥余问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筠年轻时就凭能文而出名,中进士后,官至日讲起居注,但因犯错被降至编修。 |
B.朱筠虽早年得到刘文正公赏识,但当刘反对他开四库馆的建议时,他“与文正固争执”,这才使朝廷采纳其建议。 |
C.朱筠为文才气奇纵,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于是很多人往他离开学政职位后还时叫想拜见他。 |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过于喜欢喝酒,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并刘朱竹君的早逝感到痛惜。 |
文言文阅读
①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②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③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今之学者读古人书()(2)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
(3)一客数败()(4)何暇论人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顷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
B.人皆见之助词,相当于“的” |
C.人固不能无失一定 |
D.平心而度之量,比划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中的“默坐”正是作者弈棋后垂头丧气的表现。 |
B.第②段列举“今之学者”浮躁的治学态度,通过正反对比,提出自己的主张。 |
C.第③段在指出应如何看待别人过失后,批判了“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错误做法。 |
D.本文以下棋打比方,告诫读者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主观臆断。 |
第③段中,作者提及孔子的用意是(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淮南子》)
请用儒家的义利观简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释】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送石昌言使北引引:出使 |
B.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
C.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
D.虽不言,察其意甚恨恨:痛恨 |
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亲戚故,甚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
B.安知其至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C.说大人,则藐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
D.吾始数岁,未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指南录后序》)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洵为友人昌言出使边塞,为壮其行而写的。文中借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慨然赴边,展示天朝大国的雄壮气概,从气势上压倒夷狄,为国扬威。 |
B.作者在文中回忆幼时,石昌言在生活中、学业上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尤其强调了对“我”废学的“恨”,“摧折复学”后的欣喜,表达了对故交的感激之情。 |
C.夷狄骑兵数万在宋使的驿亭旁彻夜奔驰,使昌言的随从惊吓得变了脸色,胆战心惊。以此反衬石昌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气度。 |
D.苏洵对石昌言的描述,从参加科举考试写起,一直到他代表天子出使强悍凶悍的契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昌言深深的敬佩。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 者 奉 春 君 使 冒 顿 壮 士 健 马 皆 匿 不 见 是 以 有 平 城 之 役 今 之 匈 奴 吾 知 其 本 能 为 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下列两句中划线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客何为者?
A.①wàng②wèi | B.①wàng ②wéi |
C.①wǎng②wéi | D.① wǎng②wèi |
下列对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气语调是明显不同。 |
B.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呵斥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
C.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呵斥项羽是“以攻为守”。 |
D.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视 ()②暴()
③遇()④屈()下列句子划线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以死 | B.敛赀财以送其行 |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人皆得以隶使之
A.亦以明死生之大 | B.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
C.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C.忠义暴于朝廷 | D.赵尝五战于秦 |
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
、翻译 3分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