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文革期间的一张宣传画,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以下有关这张画的解读,合理的是( )
①作者对知青下乡肯定是积极支持
②不能确定作者的真正立场
③画中主人公对知青下乡热潮的态度是身体力行
④由于这张画的主题不正确,不可能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
| A.①③ |
| B.②④ |
| C.②③ |
| D.①③④ |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引用德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的材料多达26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担任过教会报刊的主笔,郑观应则经常在教会报刊上发表时论文章。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传教士对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发挥过促进作用 |
| B.传教士是外国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
| C.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传教士主导 |
| D.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都受过外国传教士的培训 |
下列史实与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
| A.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成新书写材料——蔡侯纸是中国最早的纸 |
| B.《韩非子》中提到过最初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指南仪器 |
| C.东晋的《抱朴子·仙药》提到“火药”——东晋时中国进入热兵器时代 |
| D.元代王祯用转轮排字盘印成100部《旌德县志》——中国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 |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
|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
|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
| D.表达了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 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