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材料一 1905年1月,随同英军入侵西藏的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完成了他的《拉萨真面目》。书中写到:“毫无疑问,喇嘛采取了精神恐怖手法维持他们的影响和政权继续控制在他们的手中。……但是目前,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不仅仅是在他们的政体、宗教方面,在他们的严厉措施、巫术、灵童转世以及经受烈火与沸油的折磨方面如此,而且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不例外。我敢说,在世界历史上顽固和黑暗如此突然暴露在科学的面前是没有先例的。……而对达赖喇嘛无上尊崇、对喇嘛僧人虔诚信奉的所有的善男信女都是些衣衫褴褛的穷人,许多人还是双目失明的瞎子。”
……无论是农奴对其庄园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还是阶级、阶层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维持,都是通过严酷的刑罚及其所造成的社会恐惧得以固化。
——摘编自《族际认知》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人对旧西藏的观感从鄙夷转向了美化,甚至有人称旧西藏的贫富差别很小,“农奴的生活方式似乎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自由自在地过着悠闲的生活”。这种“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的“香格里拉”诱惑,使当代西方一些人心目中的旧西藏形象变得那样令人神往和充满想象。……问题在于,那些对旧西藏的“美好想象”是建立在西藏“独立国”这一政治目标基础上的文化包装。
——摘编自《族际认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藏社会的基本特征。埃德蒙·坎德勒将西藏比作“中世纪”,这表明了他怎样的立场?
(2)两个材料中的“西藏观感”,显而易见,第二个是不真实的,为什么?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材料三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中央和各地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积极进行土地流转的探索和实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效果。如日光温棚,种植草莓、油桃、蔬菜等,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眼下,村民从每亩地可获得租金800元,是以前一亩地收入的4倍,摆脱了土地束缚后,村民更多地从事二、三产业,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此。 (4)分析图中青海省主要种植业区分布的区位优势,说出如何让更多土地“转”起来的措施。
(5)地理课上讨论A湖泊近年来水量减少的原因。甲同学说:“利用湖水对庄稼进行灌溉,入湖河流流域的庄稼灌溉用水增多。”乙同学说:“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少。”请你分析说明哪个同学有道理。
材料四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次7.1级强烈地震袭击青海玉树,美丽的高原古城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也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牵肠挂肚的焦点。面对如此困难和猝不及防的地震挑战,我国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就动用军队武警与国家专业救援
团队紧密合作,进行了“立体式”救灾行动。国家最高领导人前所未有地提前或者延后外访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余震中赶到了灾区,探望受灾民众和救援队伍,胡锦涛从巴西峰会赶回北京后,也迅速来到灾区。胡锦涛和温家宝都提出珍惜每一个生命、决不放弃,各路救援队伍进村入户排查搜救,不但争取黄金时间,也争取极限时间,写下了中国地震救灾乃至于世界地震救灾上的新一章。 玉树人也没有让世界失望。在艰困的环境下,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少年,甚至孕妇,不管是藏人还是汉人,在瓦砾下展现出罕见的韧劲,不断出现生命奇迹,激励了救援队伍,也激励了世界。一场空前的灾难反而让中国有机会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僧侣和军人争先恐后携手救人,就是令人难忘的一幕。 玉树的大搜救和许多生还奇迹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人道的力量、团结携手的力量,是永久闪光的力量。
(6)结合材料四,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强调救援工作抢救生命,生命至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7)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谈谈对灾难中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最大的亮点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某校高三学生以“文化强国”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搜集到以下信息:
【文化育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交化服务略显滞后,不少青少年尚未形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为此我国政府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运用《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重视文化育人的依据。(10)
【文化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简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意义。
【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1年10月1日“孔子”步入纽约时代广场,传达“仁”、“和”精神。2011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
(3)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请你从个人的角度谈一谈建设文化强国我们应该怎么做?(列举两点并分别说明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任选一个角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原因。
材料二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材料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14)
材料一:改革开放之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举措。但近些年来,城乡居民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差距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造成部分群众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头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就跑输了GDP。
材料二: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首年,也将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1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1)联系材料,说明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联系实际,运用有关实践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材料一: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1年7月9日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次会议对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利问题作出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要全力以赴完成好6项重点任务。
材料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民生水利,让水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近年来中国水利建设解民忧、惠民生的鲜明特点。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水利改革方面党中央应如何作为?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农村水利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6月18日,“中国民生发展研讨会暨《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民生发展“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虽然强调转变方式,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压力增加;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扩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人民群众反应最强烈的社会问题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问题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房价上涨、房价涨幅过高,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1)分析材料中指出的中国民生发展“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时具体要做什么?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教育分布不均,实现教育公平,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