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材料一  1905年1月,随同英军入侵西藏的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完成了他的《拉萨真面目》。书中写到:“毫无疑问,喇嘛采取了精神恐怖手法维持他们的影响和政权继续控制在他们的手中。……但是目前,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不仅仅是在他们的政体、宗教方面,在他们的严厉措施、巫术、灵童转世以及经受烈火与沸油的折磨方面如此,而且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不例外。我敢说,在世界历史上顽固和黑暗如此突然暴露在科学的面前是没有先例的。……而对达赖喇嘛无上尊崇、对喇嘛僧人虔诚信奉的所有的善男信女都是些衣衫褴褛的穷人,许多人还是双目失明的瞎子。”
……无论是农奴对其庄园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还是阶级、阶层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维持,都是通过严酷的刑罚及其所造成的社会恐惧得以固化。
——摘编自《族际认知》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人对旧西藏的观感从鄙夷转向了美化,甚至有人称旧西藏的贫富差别很小,“农奴的生活方式似乎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自由自在地过着悠闲的生活”。这种“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的“香格里拉”诱惑,使当代西方一些人心目中的旧西藏形象变得那样令人神往和充满想象。……问题在于,那些对旧西藏的“美好想象”是建立在西藏“独立国”这一政治目标基础上的文化包装。
——摘编自《族际认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藏社会的基本特征。埃德蒙·坎德勒将西藏比作“中世纪”,这表明了他怎样的立场?
(2)两个材料中的“西藏观感”,显而易见,第二个是不真实的,为什么?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材料三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中央和各地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积极进行土地流转的探索和实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效果。如日光温棚,种植草莓、油桃、蔬菜等,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眼下,村民从每亩地可获得租金800元,是以前一亩地收入的4倍,摆脱了土地束缚后,村民更多地从事二、三产业,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此。
  (4)分析图中青海省主要种植业区分布的区位优势,说出如何让更多土地“转”起来的措施。
(5)地理课上讨论A湖泊近年来水量减少的原因。甲同学说:“利用湖水对庄稼进行灌溉,入湖河流流域的庄稼灌溉用水增多。”乙同学说:“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少。”请你分析说明哪个同学有道理。
材料四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次7.1级强烈地震袭击青海玉树,美丽的高原古城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也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牵肠挂肚的焦点。面对如此困难和猝不及防的地震挑战,我国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就动用军队武警与国家专业救援团队紧密合作,进行了“立体式”救灾行动。国家最高领导人前所未有地提前或者延后外访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余震中赶到了灾区,探望受灾民众和救援队伍,胡锦涛从巴西峰会赶回北京后,也迅速来到灾区。胡锦涛和温家宝都提出珍惜每一个生命、决不放弃,各路救援队伍进村入户排查搜救,不但争取黄金时间,也争取极限时间,写下了中国地震救灾乃至于世界地震救灾上的新一章。 玉树人也没有让世界失望。在艰困的环境下,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少年,甚至孕妇,不管是藏人还是汉人,在瓦砾下展现出罕见的韧劲,不断出现生命奇迹,激励了救援队伍,也激励了世界。一场空前的灾难反而让中国有机会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僧侣和军人争先恐后携手救人,就是令人难忘的一幕。 玉树的大搜救和许多生还奇迹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人道的力量、团结携手的力量,是永久闪光的力量。
(6)结合材料四,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强调救援工作抢救生命,生命至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7)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谈谈对灾难中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的认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一些地方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奶牛养殖业,许多农户不惜借债引进每头上万元的奶牛,奶牛养殖量急剧增加。由于鲜奶供应量增加,一些地方的鲜奶市场达到了饱和状态。牛奶收购价下降到每公斤1。5元左右,与一瓶矿泉水价格相当。养殖奶牛的奶农们只好把牛奶喂养家畜或者干脆倒掉,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甚至有人干脆卖掉奶牛。
(1)牛奶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奶农生产活动的?
(2)面对这种情况,请为奶农减少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8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2008年版第八套人民币,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纸币和一角的铸币共6种不同的面额。针对人民币的发行问题,甲乙两位同学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不足,人民币是我国政府发行的,所以只要通过对发行人民币来解决就行了。乙同学认为,人民币发行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
请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简要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老百姓对看病就医问题有个形象的比喻:“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卫生院一住,一年工白出。”针对这一状况,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走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时 间
措施
2006年9月26日
医改部际协调小组在网上开通“我为医改建言献策”栏目,并通过热线电话,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3月23日
工作小组委托国务院发展中心、北京大学等机构开展“医改总体思路和框架设计”的独立研究
2008年4月11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医改工作座谈会,听取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负责人、教师、城乡居民等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2008年10月14日
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问计于民
2009年2月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医改文件
2009年4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意见》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2009年8月4日
发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2009年8月6日
公布《关于建立农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注:新医改正在有效的推进,将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1)请指出上述材料体现的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6分)
(2)你认为上述材料(含注)还体现了政治生活中的那些道理?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气候变化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提出了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第二,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第三,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第四,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结合材料,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胡锦涛主席向国际社会所做的庄严承诺以及提出的建议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材料一:各类技工所占比例

国家
初级技工
中级技工
高级技工
中国
60
35
5
发达国家
15
50
35


材料二:据报道,我国企业的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⑴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⑵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