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老百姓对看病就医问题有个形象的比喻:“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卫生院一住,一年工白出。”针对这一状况,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走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时 间 |
措 施 |
2006年9月26日 |
医改部际协调小组在网上开通“我为医改![]() |
2007年3月23日 |
工作小组委托国务院发展中心、北京大学等机构开展“医改总体思路和框架设计”的独立研究 |
2008年4月11日 |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医改工作座谈会,听取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负责人、教师、城乡居民等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
2008年10月14日 |
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问计于民 |
2009年2月5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医改文件 |
2009年4月6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意见》要求“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
2009年8月4日 |
发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
2009年8月6日 |
公布《关于建立农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
注:新医改正在有效的推进,将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1)请指出上述材料体现的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6分)
(2)你认为上述材料(含注)还体现了政治生活中的那些道理?
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要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依据。
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观念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加入了控制上网时间、低碳环保生活等曼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热心志愿服务、远离毒品、践行垃圾分类等内容也在守则中亮相。还有,勇于发表见解体现出了基础教育对个性培养的关注,而红灯停绿灯行、不抄袭不作弊等表述,更加具体详细,为中小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材料二:新举措
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考虑将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教师甲说:“怎么样做才算是尊敬国旗国徽,垃圾到底应该怎么进行分类,很多内容现在既然提出来了,作为老师,肯定需要好好做功课。另外,没有写入‘见义勇为’,而是要保护自己,这种新观念该怎么教授给学生,也需要考虑。”教师乙说:“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对于教师来说,要更加强调对学生细节方面的教育。比如以前我们喜欢培养乖孩子,但是现在在新版中提倡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环保意识,教育理念必须作出改变.”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生活实际,为教师如何传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工人工资上涨既很难和低收入国家在出口方面竞争,也很难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和发达经济体竞争。一些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是,经济徘徊在人均GDP 1万美元以下,很难突破l万美元。根据2010—2014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DP增速、反腐败的严峻形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增加等因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2014年“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关于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说,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运用我国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我们有信心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依据。
从大量货币信贷数据看,中国经济“不差钱”。但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实际境遇看,实体经济之“渴”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究其根源,在于中国银行业以大银行、国有银行为主的结构,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要想真正激活金融一池春水,就得用改革的办法,引入更多民营银行“鲶鱼”。2014年7月,首批三家试点民营银行获银监会批准筹建。人们希望,让更多“鲶鱼”激活金融一池春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之树,浇灌实体经济之树,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引入更多民营银行能激活金融市场,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