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A.电灯 | B.电报 | C.电话 | D.电视 |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19世纪60年代,在下列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新式学堂的是()
A.天津 | B.重庆 | C.上海 | D.广州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原因是()
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②农民手工业者贫困破产提供大批劳动力③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影响④部分地主官僚和绅商残酷盘剥劳动人民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对他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
A.官僚资本 | B.外国资本 | C.封建官府 | D.地主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