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 A.儒家的思想 | B.道家的思想 | C.墨家的思想 | D.法家 的思想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
| A.《新唐书》 | B.《资治通鉴》 | C.《元史》 | D.《明史》 |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
|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
|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
| D.这块刻石最早也要出现在秦代 |
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俄国的一份报纸对该国实施的一项政策发表了社论,用了这样一个标题“道路已经指明,我们循着方向正确前行”。该政策最有可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D.“农业集体化”方针 |
上海小说家陆士谔在1910年发表的小说《新中国》中曾预言100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在上海浦东”,“街头的新生事物更多……”。以下表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
| A.作者写作的年代正处于革命前夜 |
| B.“预言”体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
| C.“万国博览会”演变为今天的“世界博览会” |
| D.“街头的新生事物”有电话、汽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