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
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绸业发达
②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
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④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早期领导人之一加米涅夫曾指出:“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一言论提出的直接原因是()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 B.列宁提出《四月提纲》 |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引发严重危机 |
| D.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 |
19世纪初,蒸汽机的热效率不到8%,而人们对蒸汽机的研究主要从蒸汽机的实用性、安全性和燃料的经济性等方面来判断它的优劣。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科技有了较大发展 | B.应用技术需要科学理论的突破 |
| C.蒸汽机尚不能广泛应用 | D.生产对动力来源提出革命性要求 |
“五百年前,那串被压抑千年的沉重巨雷,刺痛了罗马,唤醒了欧洲,响彻全球! 如果没有那些思想的火花,我们今天还生活在愚钝之中;如果没有这场伟大的运动,我们今天还在黑暗中彷徨。”题干中的“这场运动”()
| A.开启了西方人文精神之源 |
| B.把人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
| C.主张“信仰得救”,批判教会权威 |
| D.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这一发展历程表明()
| A.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逐渐终结 | B.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 |
| C.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步深入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
1943年12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提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开罗宣言》的发表()
| A.表明英美认识到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中国 |
| B.反映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
| C.为抗战后中国收回所有被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 |
| D.对于加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