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等进步的历史潮流。根据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潮流。
(2)以卡尔文的宗教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展潮流。
(3)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请从这三者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末和1979年初,中国计划者终于(至少是暂时的)抛弃了斯大林经济思想。消费资料部门第一次处于比生产资料部门优先的地位,以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的需要。中国的发展战略朝着其东亚邻国非常成功的发展模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就。
——人民网:俄罗斯《独立报》评论摘要
【材料三】 看到中国的样板使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乐观,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
——人民网:法国《世界报》评论摘要
问题:(1)“文革”结束后至1992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其精髓是什么
(2)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的3个具体事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读书札记
问题:(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
(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表是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九位皇帝作出的打分评价。
| 资质 |
本性 |
体格 |
教育 |
责任感 |
统驭 |
应变 |
私生活 |
机遇 |
得分 |
名次 |
|
| 顺治 |
上 |
中 |
中 |
中 |
中 |
中 |
下 |
下 |
中 |
83 |
8 |
| 康熙 |
上 |
上 |
上 |
中 |
上 |
上 |
上 |
上 |
上 |
117 |
1 |
| 雍正 |
中 |
下 |
中 |
中 |
上 |
上 |
上 |
上 |
中 |
107 |
3 |
| 乾隆 |
上 |
中 |
上 |
上 |
上 |
上 |
上 |
中 |
上 |
110 |
2 |
| 嘉庆 |
中 |
上 |
中 |
中 |
中 |
中 |
中 |
中 |
中 |
95 |
4 |
| 道光 |
下 |
中 |
中 |
中 |
上 |
下 |
下 |
上 |
下 |
85 |
7 |
| 咸丰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上 |
中 |
下 |
下 |
93 |
5 |
| 同治 |
中 |
中 |
中 |
下 |
中 |
下 |
下 |
下 |
中 |
68 |
9 |
| 光绪 |
中 |
中 |
下 |
中 |
中 |
中 |
下 |
上 |
下 |
87 |
6 |
注:“统驭”指治理国家的能力,“机遇”指国运等。www.zxls.com/
请回答: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把汉武帝也放在表中评价,他的统驭一项应该可以位列上等,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你是否同意高阳将康熙和乾隆的机遇列为上等这个观点,请结合当时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光绪(1875—1908在位)的机遇被列为下等,请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为了改变光绪统治时期机遇下等的状况,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进行哪些重大斗争?结果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他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由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第岛)上得到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污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不断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请回答: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材料二中哥伦布说“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实际是怎样的?
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根据材料,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所说的“公平交易”?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这一耕作方式决定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是什么?
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为了维护这种经济形态,中国古代实行了哪些相关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