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6年初到1957年春的近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一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潮流。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共产党必须端正执政观的问题。他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材料二 “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他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对症下药,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不要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实现了判断标准从抽象的意识形态到具体的实际功效的根本转换。
——材料一、三均选自何云峰《邓小平与共和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三次思想解放?依据材料指出邓小平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分别阐述了什么思想来突破“左倾”思想的束缚?
(2)三次思想解放的结果如何?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最有可能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
B.反帝爱国运动吸引了青年学生 |
C.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
D.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
“高梁叶子青又青,×月×号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八国联军侵华 | B.九一八事变 | C.华北事变 | D.七七事变 |
下列文字内容,你认为它创作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
C.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D.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清朝康熙年间陕西地方官王穆遇见一位西洋人,这位西洋人向他讲述了一些他闻所未闻之事。王穆因而写了一首赠大西洋进士的长诗。就当时时代背景而论,这位“大西洋进士”的身份很可能是
A.传教士 | B.大学教授 | C.商人 | D.外交官 |
北宋初岁入一千六百余万缗,为唐代赋税的两倍,到神宗熙宁时已税收增至五千余万缗。南渡后,更增至留千余万缗,北方领土缩小而赋税反而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甘薯、玉米输入增加农业产量 | B.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
C.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江南开发 | D.赋税征收制度逐步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