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原指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里的"中世纪"指的是封建专制国家)。"此评价最适合于
| A. | 太平天国运动 | B. | 新文化运动 | C. | 义和团运动 | D. | 辛亥革命 |
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 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文艺其一端也。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
|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
|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
|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
|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
|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
|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
|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
|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
|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
|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