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
材料一 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5分)?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 ,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材料三 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 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1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1分)?说明理由。(2分)
(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 “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5分)
材料四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
(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3分)
材料五 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结合下图,简述长征的简要经过,并概述长征精神的内涵。(12分) 
学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后,小明结合最近看过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罗椰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哥斯完成农活,自己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会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一项决定是设立雅典最高法院——由十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第二项决定是根据“自然法”,将一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请你指出上述这段文字表述中有误之处五例,(5分)井说明理由。(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这么一段话: “中国、印度、巴比伦都已经进展到了此种耕地的地位。但是占有耕地的人民既然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由于其他民族把它们寻找和研究出来。”
对于黑格尔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 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产党。……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 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 确保,中华民族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定的保障……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党周旋到底,别无他 途。
——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
请回答:
(1)“政治商谈”和“戡乱”分别是指什么?“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
(2)蒋介石提出的“和议”的目的是什么?
(3)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蒋介石提出的“和议”是否真诚?并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