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
材料一 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5分)?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 ,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材料三 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 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1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1分)?说明理由。(2分)
(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 “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5分)
材料四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
(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3分)
材料五 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居正(1525—1582年)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其在内政方面,他上疏请行,提出著名的考成法,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在他的奏书中有如下两条:
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其二,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上述做法改变了过去三年考察一次地方官、六年考察一次京官的规定,把考察官吏与限时办结事务相结合,并依事务办理情况追究责任人。
——摘编自《张居正传》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考成法”的主要作用及对今天廉政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
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1)概括材料一中粱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相关史实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机构或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办……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二抗战中,一些西南大后方城市人口激增。如重庆,1937年人口为27万,1945年超过100万;成都1939年人口为30.9万,1945年达到70.1万……但战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居留的很少,多数城市又回复到战前的规模。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量人口西迁的原因。抗战胜利后“西迁人口基本都复原返迁”反映了国人哪一传统观念? (8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他在传统训练中深受湖南籍的清初异端思想家王夫之的影响。1847年中进士后,曾于翰林院任职。他在曾国藩手下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实际经验。郭嵩焘担任过多种官职,包括署理广东巡抚。然而,他于1877年成为中国第一位驻西方国家的公使。作为一位外交官,郭嵩焘在工作中密切联系并极度依赖李鸿章。1862年他曾经在李鸿章的幕府中短暂任职。虽然两个人在外交事务中的观点接近,但郭嵩焘的改革主张比李鸿章激进得多。郭嵩焘的欧洲之行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他回国时(1878年末)没有照例去北京,而是直接回到了湖南。他被提前罢职后,继续在湖南以通信方式向李鸿章提建议。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成为第一位驻西方国家公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受冷遇的原因。